发布于 2025-03-13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的全新系列活动“中国人文新知讲座”邀请到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侯体健教授,于四月初莅临浸大主讲一场公开讲座:祠禄制度与南宋行旅文学。
中国人文新知讲座:祠禄制度与南宋行旅文学
主办单位:浸大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日期: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时间:下午5时至6时半
场地: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温仁才大楼主楼6楼602室(OEM602)
讲者:侯体健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主持:张宏生教授(浸大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
语言:普通话
承蒙讲者同意,讲座影片现已可以观看。影片链接: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37
本次讲座,复旦大学中文系侯体健教授以“祠禄制度与南宋行旅文学”为题,为我们分享他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
讲座第一部分,侯教授先从“祠官”的定义、历史背景、发展规模来阐述祠官身份承载了整个南宋士人的集体经验,将之诉诸文学作品,形成了独特的“祠官文学”。侯教授继而从制度与文体形态、制度与文学空间、制度与文人心灵三方面来分析政治制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讲座第二部分,侯教授通过张孝祥、范成大、辛弃疾的作品说明祠禄制度带有一定的贬谪色彩,造成了宋代文人所处空间及心态的转变,并从宏观层面(奉祠题材在宋代行旅文学的占比)和微观层面(具体作家的个人形迹)来分析祠禄制度与行旅文学的互动关系。讲座第三部分以周必大奉祠期间创作的《归庐陵日记》、《泛舟游山录》的文本系年、文本类型及特征,并与陆游《入蜀记》及范成大《吴船录》加以比对,指出周氏的创作在于“刻画熟悉的江南,不在求奇,而在探索发现的乐趣。”第四部分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述周必大《归庐陵日记》“健游者形象”及《南归录》“抱愁者形象”的建构方式。讲座第五部分以吕祖谦和周必大为例,指出南宋士人的奉祠生涯促成了他们多向度的行记书写,充拓了宋代文人行记的文体面貌和精神指向。
侯教授最后总结指出:南宋祠禄制度深刻影响士人的心灵世界、行旅体验与文学表达。祠官们把特殊的人生际遇倾注于行旅文学中,无疑丰富了宋代行旅文学的精神图景。
(记录:本所研究生 冯佩儿)
侯体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文献、古代文章学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60馀篇,出版专著《刘克庄的文学世界——晚宋文学生态的一种考察》、《士人身份与南宋诗文研究》等,编校《履斋示儿编》、《洪谘夔集》、《稀见清人文话二十种》等十馀种。
点击了解其他“中国人文新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