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特别设立「青年学者丛书出版计划」,为年青学者的优秀成果提供出版平台。书稿内容可涵盖中国文史、中国传统、汉学等范畴,经过严格评审后将予推荐出版。系列定名为「中国人文新知丛书」。
许景昭:《禅让、世袭及革命: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的君权传承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ISBN:9787532574636
人文所致力于培养年轻学人,亦及时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加以出版。本所精心选择优秀的博士论文,汇为「青年学者丛书出版计划」之《中国人文新知丛书》。丛书第一种为许景昭博士所著之《禅让、世袭及革命: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的君权传承思想研究》。
此书尝试以先秦至西汉诸子的视域作为切入点,结合了政局发展、政治制度、社会变迁及学术传播等不同方面来分析春秋战国至西汉中期的君权傅承思想之形成、发展及实践过程,并展现有关思想在社会与政治运作过程中的複杂性,从而抉发汉代以后的君权传承模式是怎样被塑造定型的。
本研究首先将对诸子百家的君权传承思想进行详细的分析,再进一步比较各学派(或同一学派内)之间的观点与主张,并探讨由此而产生的整体意义及对现实政治之影响。
其次,在多元化思想的框架内,儒家及法家是最值得注意的两个学派,两派的君权传承思想互相扦格,然而同样对现实政治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其他学派(如墨、道、黄老)思想的实际影响力虽然没有儒、法般大,但在或分或合的立场上又与后者互相产生作用,我们必须关注当中的矛盾与契合,才能把握整体上所呈现的複杂性。
至于君权传承思想的发展主线,大抵可理解为儒、法之争,两派在战国时期分别推动了禅让及世袭思想之发展,然而在实践化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失败后,对君权传承思想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潘斌:《二十世纪中国三礼学史》(上、下),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ISBN:9787305154362
人文所于2016年6月正式出版「青年学者丛书出版计划」之《中国人文新知丛书》第二种,潘斌博士所著之《二十世纪中国三礼学史》(上、下)。
「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建的儒家学派核心价值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周礼》《仪礼》与《礼记》三部儒家经典统称「三礼」。「三礼」学是指以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本书在广泛搜集、整理、爬梳文献的基础上,对二十世纪头绪複杂的「三礼」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和总结,是部全面总结论述我国二十世纪「三礼」学史的专著,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重要价值。本书结构合理,内容详实,材料丰富,论述得当,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地领略和把握二十世纪「三礼」学史的複杂情况。
郭万青:《近百年来《国语》校诂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16年。ISBN:9787550625105
人文所于2016年12月正式出版了「青年学者丛书出版计划」之《中国人文新知丛书》第三种,郭万青博士所著之《近百年来《国语》校诂研究》。
对近百年来的《国语》勘校与训诂成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采取专书、专人的方式,按照其出版或发表时间前后为序进行编排,当然也可藉此见出《国语》勘校或训诂的时间轨迹。每篇之首有引言,大体介绍着者生平大略,《国语》勘校或训诂内容及其方法。
文中采用传统札记方式对其可商、可补之处进行辨析探讨,所论涉及:1.文字讹夺以及文字正俗、通假等问题;2.词语训诂;3.句读标点;4.语法分析;5.相关问题的分析。其中以词语训诂问题为复杂,所论也多,也是《近百年来〈国语〉校诂研究/中国人文新知丛书》的着力点所在。
当然其间也牵涉到方法的探讨等。至于撰述目的,已经在《国语考校一一以明本四种勘校材料为中心》和《近百年来〈国语〉校诂研究/中国人文新知丛书》的引言部分进行了交待,兹不赘述。
希望可藉此进一步深入认识近百年来的《国语》勘校与训诂研究,进而对近百年来的《国语》研究史的历时考察与梳理有一定的用处,并对全面整理与研究《国语》有一些用处。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之青年学者丛书出版计划「中国人文新知丛书」,第四种已出版:
柯秉芳:《世变中的画意诗心:晚清民初题画诗词研究》,台北:学生书局,2022年。ISBN:9789571518916
本书以清代盛行之题画诗词为研究,分别藉由黄爵滋〈如此江山图〉、章寿麟〈铜官感旧图〉、余治《江南铁泪图》、侯名贵〈疏勒望云图〉、王鹏运〈春明感旧图〉、戴三锡〈春帆入蜀图〉、高旭〈花前说剑图〉七个极具时代特色与政治隐喻的图画主题作为探究,勾勒自白莲教之乱、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之乱、陝甘回乱、新疆回乱、庚子事变,乃至满清灭亡、民国建立的一整段历史,探讨士人如何在晚清民初波诡云谲的时代巨变中,转借题画为隐喻,透过「诗言志」、「词缘情」的婉转喻託,隐微道出自我的处境与忧世之感;并更进一步从中寻绎同代人的共相特性,甚而延伸至跨时代题咏者的创作心绪,探析士人如何透过题咏画作达到抒发身世之感与相互慰藉的目的,从而展现当代时人的世相,以及他们共有的「集体记忆」,凸显晚清民初题画诗词的「存史」价值。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之青年学者丛书出版计划「中国人文新知丛书」,第五种《词体长调的抒情美典研究》已于2024年出版:
余佳韵:《词体长调的抒情美典研究》,南京:凤凰出版社,2024年。
ISBN:9787550641747
长调的抒情美典,指的是长调作为一种独立文类,其结构形式的美感特质以及抒情内涵所建构出的美学典式。不同于诗与小令,长调铺陈叙述的手法与更为複杂的句式组合,不仅在形式上已脱离诗体影响,篇幅的扩展亦提供了词人对情境物象细緻描摹的可能。历来对长调文类的研究多止于传统词论,对文类形式所蕴含的抒情价值,如篇章结构、时空关係等层面则未能触及。本书以全宋词长调为研究范围,由传统词话与文类发展著眼,遍及长调形式结构的抒情意义、情意内涵的表现概况以及抒情经验模式,借此釐清长调的抒情美学特色。本书为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中国人文新知丛书」之一。
Dr. Yu Chia-Yun:余佳韵,台北人,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曾任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日本大坂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外国人招聘研究员及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访问研究员。现为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词学与文学批评、岭南文学与文化及日本江户至明治词学传播。编有《承继与创新:中国文学研究的再反思青年学者会议论文集》。著有学位论文〈清代词学的南北宋之争〉及〈试论陈澧之词学观:以新见抄本为中心〉、〈流离与回返:广东文人汪兆镛及其文学研究〉、〈道咸时期岭南词坛之考察:以陈澧及其交游为中心〉、〈世变的记忆:广东文人屈大均的战争叙事〉、〈断片、重组与追述:梦窗词的回忆书写〉等期刊论文。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之青年学者丛书出版计划「中国人文新知丛书」,第六种《元代宫廷与诗坛研究》现已出版:
陈汉文:《元代宫廷与诗坛研究》,台北:学生书局,2024年。
ISBN:9789571519456
元代宫廷诗的跨界特徵——作者与受文者的种族跨界、蒙汉题材的文化地理跨界、蒙汉表述的语言跨界——成就它独有的性情面目。本书先从诗歌史角度考察本朝诗的定位,梳理宫廷诗关键字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彰显的帝王文化意涵,进而由帝王御书、尊号仪式、拓本分赐探究王权威仪在诗裡的呈现,以及其反面——脆弱崩溃的王权与中后期时局纷乱的关係。再从汉诗体式分析蒙汉风物在宫廷诗裡带来怎样的趣味,从多族士人圈的同题创作以及当代诗文编纂看宫廷文人如何书写政治隐情。最后观照大雅正声的宫廷诗的书写,所形塑的个人荣显形象和对当世文治举措的尊崇,兼以战争与文学为视角,探讨中期宫廷文人所映现的在朝心态与退隐心情,期以从公私两面寻绎宫廷诗的抒情世界。
陈汉文(Hon-man Chan),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宋元文学、物质文化、古典诗学与诗歌。
本系列其他书目将陆续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