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4-22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举办全新的“中国人文新知讲座”系列活动,很高兴邀请到两位日本汉学家大平幸代教授和绿川英树教授,于4月25日在浸大发表两个专题演讲,分享其研究心得。
主办单位: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日期: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时间:下午3时半至5时半
场地:香港浸会大学浸会大学道校园李兆基传理视艺楼1楼108室(CVA108)
语言:普通话
中国人文新知讲座:
大平幸代(OHIRA Sachiyo),奈良女子大学文学部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小说、历史书写等研究。中文论文有:《〈皇览〉的流传与刘宋「冢墓」之学》(《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辑下,2017),《山水中的「神境」与「人境」——〈桃花源记〉与晋宋时期荆湘地志之关系》(《清华中文学报》第二十期,2018),《「豫章太守陈蕃」的德行——〈世说新语〉与地方官吏文化》(《魏晋风流与中国文化:第二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20)等。
绿川英树(MIDORIKAWA Hideki),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教授,日本宋代文学学会理事、副会长,主要从事唐宋文学研究。日文专著有《韩愈诗译注》(合着,研文出版,2015-2021)、《阅读抄物——〈黄氏口义〉提要与注释》(合着,临川书店,2024)等;中文论文有《山谷诗在日本五山禅林的流传与阅读——以万里集九〈帐中香〉为例》(《新宋学》第六辑,2017)、《万里集九〈帐中香〉的诗学文献价值》(《清华学报》新五十一卷第二期,2021)等。
刘宋时期佛教故事与南北对峙的战争记忆——兼论日藏《观世音应验记》的文献价值
本次讲座,大平幸代教授以“刘宋时期佛教故事与南北对峙的战争记忆——兼论日藏《观世音应验记》的文献价值”为题,首先介绍了六朝时期佛教志怪小说的流传概况。这一时期,释氏辅教之书广为流行,但大多已散佚无存。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指出,《隋志》所载释氏辅教之书多已亡佚,仅颜之推《冤魂志》尚存,而其他如刘义庆《宣验记》、王琰《冥祥记》、侯白《旌异记》等作品仅留片段。这些作品主要记录佛像灵验之事,旨在震慑世俗、促生敬信,但后世往往以「小说」视之,文学地位逐渐式微。1941年,日本学界发现了京都青莲院藏有的《观世音应验记》古写本,经赤松俊秀等学者考证,确认其为南朝傅亮、张演、陆杲所编。随后,冢本善隆、牧田谛亮、孙昌武等人陆续进行研究与整理,使这部作品重新被纳入中国小说与文化史的视野。尽管应验记故事情节单调雷同,艺术价值有限,但作为反映特定时代文化心理的重要文献,其研究价值不可忽视。
进一步来看,《观世音应验记》的成书过程与传播路径亦值得关注。傅亮的《光世音应验记》原为会稽隐士谢敷所撰,赠与傅瑗后,因孙恩之乱散佚,现存版本由傅瑗之子傅亮凭记忆重构而成。小南一郎教授指出,傅亮收录的逸闻多源于谢敷、郗超、傅瑗与傅亮等人因佛教信仰而结成的小圈子,僧侣们作为亲历者向这个圈子提供了大量灵异故事。张演在傅亮基础上续撰《续光世音应验记》,收录了更多来自北方,特别是荆州地区僧侣们所传述的灵异经验。而到了南齐中兴元年(501年),陆杲又编撰了《系观世音应验记》,收录故事多达六十九则,显示出观世音灵验信仰在江南社会的广泛流行。这一传播过程与大量晚渡北人南下后的政治活跃与信仰需求密切相关。
在深入文本细读之前,大平幸代教授引导我们思考了这些故事最初在北方地区是如何诞生并流传的。根据教授的研究,应验故事生动反映了当时人们普遍的不安与对生存的强烈渴望。特别是在江北、淮水一带长期战乱的背景下,逃亡故事格外盛行。这些故事中地名、人名、事件的标志性描写,使得听者与读者能将故事与具体历史情境联系起来,进而触发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将这些故事放入具体的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背后隐含的社会关系与心理结构,也使应验故事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宣传意义,成为战乱时代民间生活经验的生动再现。
在佛教灵验故事中,可以反应出时人的三种记忆。第一种是“母亲的记忆——盼儿归来”,青泥之难中的“车母”故事,以及元嘉年间北伐后的“彭城妪”故事,都生动描绘了母亲为了等待儿子归来,长年累月燃灯诵经、虔诚祈祷的情景。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佛教信仰的力量,也体现了乱世中人们对亲情的坚守与渴望。小南一郎教授进一步指出,佛教信仰在士大夫家庭中扎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家亲族的影响。母亲作为信仰的传递者与故事的讲述者,是应验记忆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与个人情感记忆相呼应的,还有强烈的地域记忆,尤其是彭城作为战争前线的重要意象。彭城自刘裕时代以来就是北伐的重镇,尽管北魏一度南侵至瓜步,但彭城仍然屹立不倒。徐州、青州等地的土著势力为江南提供了重要缓冲,支撑了元嘉之治。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懿(仲德)的故事成为信仰与英勇的象征。王懿早年逃亡途中,获童子与白狼引导脱险,后来于彭城建立佛寺,立白狼、童子像于塔中。虽然其原始故事未必与佛教信仰直接相关,但在僧侣与民众的共同讲述下,逐渐被佛教化,成为观世音应验的典范。这背后不仅是僧侣的推动,更是彭城、青徐一带“土人”群体在动荡岁月中对对神明庇佑的集体心理投射。
第三种是“战场的记忆——出逃”。毛德祖、李儒等士兵在虎牢之战中经历的逃亡故事,生动展现了人们在生死边缘对于生存的强烈渴望。《宣验记》记载毛德祖在逃亡中因信念观音而获救的奇迹,《系观世音应验记》亦载李儒夜越敌营、凭借观音庇护逃脱的事迹。值得注意的是,在史书中,出逃常被视为耻辱之举,需受法律与道义双重谴责;而在应验故事中,逃亡者却得到佛菩萨的庇佑,展现出道德评价的颠覆与民间伦理的宽容。毛德祖一方面在史书中被塑造成宁死不降的忠义之士,另一方面在佛教故事中则成为因信仰得救的幸存者,这种双重形象折射出战乱时代人们内心价值观的矛盾与挣扎。
总结来说,观世音应验故事表面看似荒诞离奇,实则深刻记录了刘宋时期人们面对战乱与苦难时的真实情感与生存挣扎。虽然经过士大夫的整理与编纂,但这些故事仍保留了底层庶民与士兵对信仰、家国、生命的真挚体悟。它们既保存了战争时代的集体记忆,又突破了传统史书伦理框架,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献。透过这些应验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与希望的刘宋时代。
(记录:本所研究生 周少雯)
日本五山僧如何解读山谷诗
本所“中国人文新知讲座”邀得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绿川英树教授(Prof. MIDORIKAWA Hideki)为我们讲解“日本五山僧如何解读山谷诗”。“五山”指五山禅僧活动的大本营,即镰仓、室町幕府仿照南宋创设的“镰仓五山”(建长、圆觉、寿福、净智、净妙)和“京都五山”(天龙、相国、建仁、东福、万寿)及南禅寺十一座寺院。五山禅林对黄庭坚和苏轼甚为推崇,东坡诗讲义在南北朝时代(1337-1392)到室町时代初期已经兴起,而山谷诗讲义则流行于应仁之乱(1467-1477)前后。室町中期,几乎所有具代表性的五山禅僧都对山谷诗作过注释,并且广为流行。禅僧万里集九曾在东福寺、相国寺修行,应仁之乱爆发后他栖身于承国寺,将庵居命名为“梅花无尽藏”,着有诗文集《梅花无尽藏》七卷等。绿川教授所撰论文〈万里集九《帐中香》的诗学文献价値〉(《清华学报》新51卷第2期,2021年)总结出《帐中香》解读山谷诗的五个特点:一是对任渊注的批判继承;二是细致的结构分析;三是基于禅宗思想的解读;四是充分利用图表;五是引入与日本相关的话题。
绿川教授着重阐述《帐中香》对禅宗思想的解读,通过比对任渊注,他把《帐中香》“以禅解诗”的方式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禅宗思想评价与佛教无直接关联的诗作;第二类是引用任渊注未提及的佛典禅籍补充说明;第三类是强行将禅宗内容与政治背景相结合。通过举例,绿川教授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流行于五山禅林的“以禅解诗”的方式究竟属于“牵强附会”还是“创造性误读”?
万里集九在《答仲丈六篇诗序》中说道:“诗熟则文必熟,文熟则禅必熟。”绿川教授总结并指出,对于曾是五山僧人并受江西龙派“以禅解诗”风气影响的万里集九来说,诗与禅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解读和编注山谷诗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将之视作禅宗偈颂的作品。这样的注解方式有时候尽管偏离诗歌的原意,难免牵强附会,然而,即使是错误的解读或是创造性的误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记录:本所研究生 冯佩儿)
点击了解其他“中国人文新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