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iers in Sino-Humanitas Lectures (25/4/2025) 

Published on 2025-04-22

The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organizes the new Frontiers in Sino-Humanitas Lecture series and is glad to invite two Japanese sinologists, Prof. OHIRA Sachiyo and Prof. MIDORIKAWA Hideki to give two public presentations at HKBU on 25 April. 

與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同仁 - lower res 與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同仁 - lower res

Organizer: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HKBU
Date: 25 April 2025, Friday
Time: 3:30 - 5:30 pm
Venue: Room CVA108, 1/F, Lee Shau Kee Communication and Visual Arts Building, Baptist University Road Campu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nguage: Mandarin

  • Frontiers in Sino-Humanitas Lectures:
    Buddhist Stories during the Liu Song Period and War Memori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Confrontation: Examining the Documentary Value of the Japanese Collection of Records on Guanyin's Miracles (about 3:30 - 4:30 pm)
    Prof. OHIRA Sachiyo, Professor of Faculty of Letters, Nara Women’s University, Japan

  • How Japanese Gozan Monks Interpreted the Poetry of Huang Tingjian (about 4:30 - 5:30 pm)
    Prof. MIDORIKAWA Hideki, Professor of Graduate School of Letters, Kyoto University, Japan
 
 
About the speakers:

大平幸代(OHIRA Sachiyo),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教授,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小説、歷史書寫等研究。中文論文有:《〈皇覽〉的流傳與劉宋「冢墓」之學》(《古典文獻研究》第二十辑下,2017),《山水中的「神境」與「人境」——〈桃花源記〉與晉宋時期荆湘地志之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二十期,2018),《「豫章太守陳蕃」的德行——〈世説新語〉與地方官吏文化》(《魏晉風流與中國文化:第二屆「世説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20)等。

綠川英樹(MIDORIKAWA Hideki),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教授,日本宋代文學學會理事、副會長,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日文專著有《韓愈詩譯注》(合著,研文出版,2015-2021)、《閲讀抄物——〈黃氏口義〉提要與注釋》(合著,臨川書店,2024)等;中文論文有《山谷詩在日本五山禪林的流傳與閲讀——以萬里集九〈帳中香〉為例》(《新宋學》第六輯,2017)、《萬里集九〈帳中香〉的詩學文獻價值》(《清華學報》新五十一卷第二期,2021)等。

 

Summary: 

Buddhist Stories during the Liu Song Period and War Memories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Confrontation: Examining the Documentary Value of the Japanese Collection of Records on Guanyin's Miracles

本次講座,大平幸代教授以「劉宋時期佛教故事與南北對峙的戰爭記憶——兼論日藏《觀世音應驗記》的文獻價值」為題,首先介紹了六朝時期佛教志怪小說的流傳概況。這一時期,釋氏輔教之書廣為流行,但大多已散佚無存。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指出,《隋志》所載釋氏輔教之書多已亡佚,僅顏之推《冤魂志》尚存,而其他如劉義慶《宣驗記》、王琰《冥祥記》、侯白《旌異記》等作品僅留片段。這些作品主要記錄佛像靈驗之事,旨在震懾世俗、促生敬信,但後世往往以「小說」視之,文學地位逐漸式微。1941年,日本學界發現了京都青蓮院藏有的《觀世音應驗記》古寫本,經赤松俊秀等學者考證,確認其為南朝傅亮、張演、陸杲所編。隨後,塚本善隆、牧田諦亮、孫昌武等人陸續進行研究與整理,使這部作品重新被納入中國小說與文化史的視野。儘管應驗記故事情節單調雷同,藝術價值有限,但作為反映特定時代文化心理的重要文獻,其研究價值不可忽視。

進一步來看,《觀世音應驗記》的成書過程與傳播路徑亦值得關注。傅亮的《光世音應驗記》原為會稽隱士謝敷所撰,贈與傅瑗後,因孫恩之亂散佚,現存版本由傅瑗之子傅亮憑記憶重構而成。小南一郎教授指出,傅亮收錄的逸聞多源于謝敷、郗超、傅瑗與傅亮等人因佛教信仰而結成的小圈子,僧侶們作為親歷者向這個圈子提供了大量靈異故事。張演在傅亮基礎上續撰《續光世音應驗記》,收錄了更多來自北方,特別是荊州地區僧侶們所傳述的靈異經驗。而到了南齊中興元年(501年),陸杲又編撰了《系觀世音應驗記》,收錄故事多達六十九則,顯示出觀世音靈驗信仰在江南社會的廣泛流行。這一傳播過程與大量晚渡北人南下後的政治活躍與信仰需求密切相關。

在深入文本細讀之前,大平幸代教授引導我們思考了這些故事最初在北方地區是如何誕生並流傳的。根據教授的研究,應驗故事生動反映了當時人們普遍的不安與對生存的強烈渴望。特別是在江北、淮水一帶長期戰亂的背景下,逃亡故事格外盛行。這些故事中地名、人名、事件的標誌性描寫,使得聽者與讀者能將故事與具體歷史情境聯繫起來,進而觸發集體記憶與情感認同。將這些故事放入具體的歷史脈絡中重新審視,有助於我們理解其背後隱含的社會關係與心理結構,也使應驗故事超越了單純的宗教宣傳意義,成為戰亂時代民間生活經驗的生動再現。

在佛教靈驗故事中,可以反應出時人的三種記憶。第一種是「母親的記憶——盼兒歸來」,青泥之難中的「車母」故事,以及元嘉年間北伐後的「彭城嫗」故事,都生動描繪了母親為了等待兒子歸來,長年累月燃燈誦經、虔誠祈禱的情景。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佛教信仰的力量,也體現了亂世中人們對親情的堅守與渴望。小南一郎教授進一步指出,佛教信仰在士大夫家庭中紮根,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母家親族的影響。母親作為信仰的傳遞者與故事的講述者,是應驗記憶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與個人情感記憶相呼應的,還有強烈的地域記憶,尤其是彭城作為戰爭前線的重要意象。彭城自劉裕時代以來就是北伐的重鎮,儘管北魏一度南侵至瓜步,但彭城仍然屹立不倒。徐州、青州等地的土著勢力為江南提供了重要緩衝,支撐了元嘉之治。在這樣的背景下,王懿(仲德)的故事成為信仰與英勇的象徵。王懿早年逃亡途中,獲童子與白狼引導脫險,後來于彭城建立佛寺,立白狼、童子像于塔中。雖然其原始故事未必與佛教信仰直接相關,但在僧侶與民眾的共同講述下,逐漸被佛教化,成為觀世音應驗的典範。這背後不僅是僧侶的推動,更是彭城、青徐一帶「土人」群體在動盪歲月中對對神明庇佑的集體心理投射。

第三種是「戰場的記憶——出逃」。毛德祖、李儒等士兵在虎牢之戰中經歷的逃亡故事,生動展現了人們在生死邊緣對於生存的強烈渴望。《宣驗記》記載毛德祖在逃亡中因信念觀音而獲救的奇跡,《系觀世音應驗記》亦載李儒夜越敵營、憑藉觀音庇護逃脫的事蹟。值得注意的是,在史書中,出逃常被視為恥辱之舉,需受法律與道義雙重譴責;而在應驗故事中,逃亡者卻得到佛菩薩的庇佑,展現出道德評價的顛覆與民間倫理的寬容。毛德祖一方面在史書中被塑造成寧死不降的忠義之士,另一方面在佛教故事中則成為因信仰得救的倖存者,這種雙重形象折射出戰亂時代人們內心價值觀的矛盾與掙扎。

總結來說,觀世音應驗故事表面看似荒誕離奇,實則深刻記錄了劉宋時期人們面對戰亂與苦難時的真實情感與生存掙扎。雖然經過士大夫的整理與編纂,但這些故事仍保留了底層庶民與士兵對信仰、家國、生命的真摯體悟。它們既保存了戰爭時代的集體記憶,又突破了傳統史書倫理框架,成為理解當代社會精神世界的重要文獻。透過這些應驗故事,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活生生的、充滿矛盾與希望的劉宋時代。

(Recorded by Zhou Shaowen, research postgraduate of the Institute)

 

How Japanese Gozan Monks Interpreted the Poetry of Huang Tingjian

本所「中國人文新知講座」邀得京都大學文學研究科綠川英樹教授(Prof. MIDORIKAWA Hideki)為我們講解「日本五山僧如何解讀山谷詩」。「五山」指五山禪僧活動的大本營,即鐮倉、室町幕府仿照南宋創設的「鐮倉五山」(建長、圓覺、壽福、淨智、淨妙)和「京都五山」(天龍、相國、建仁、東福、萬壽)及南禪寺十一座寺院。五山禪林對黃庭堅和蘇軾甚爲推崇,東坡詩講義在南北朝時代(1337-1392)到室町時代初期已經興起,而山谷詩講義則流行於應仁之亂(1467-1477)前後。室町中期,幾乎所有具代表性的五山禪僧都對山谷詩作過注釋,並且廣為流行。禪僧萬里集九曾在東福寺、相國寺修行,應仁之亂爆發後他棲身於承國寺,將庵居命名為「梅花無盡藏」,著有詩文集《梅花無盡藏》七卷等。綠川教授所撰論文〈萬里集九《帳中香》的詩學文獻價値〉(《清華學報》新51卷第2期,2021年)總結出《帳中香》解讀山谷詩的五個特點:一是對任淵注的批判繼承;二是細緻的結構分析;三是基於禪宗思想的解讀;四是充分利用圖表;五是引入與日本相關的話題。

綠川教授著重闡述《帳中香》對禪宗思想的解讀,通過比對任淵注,他把《帳中香》「以禪解詩」的方式分爲三類:第一類是以禪宗思想評價與佛教無直接關聯的詩作;第二類是引用任淵注未提及的佛典禪籍補充說明;第三類是強行將禪宗內容與政治背景相結合。通過舉例,綠川教授提出一個問題供大家思考:流行於五山禪林的「以禪解詩」的方式究竟屬於「牽強附會」還是「創造性誤讀」?

萬里集九在《答仲丈六篇詩序》中説道:「詩熟則文必熟,文熟則禪必熟。」綠川教授總結並指出,對於曾是五山僧人並受江西龍派「以禪解詩」風氣影響的萬里集九來説,詩與禪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在解讀和編注山谷詩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地將之視作禪宗偈頌的作品。這樣的注解方式有時候儘管偏離詩歌的原意,難免牽強附會,然而,即使是錯誤的解讀或是創造性的誤讀,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Recorded by Fung Pui Yi, research postgraduate of the Institute)

 

 

Click to know about the register for the other Frontiers in Sino-Humanitas Le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