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祿制度與南宋行旅文學 (10/4/2025)

發佈於 2025-03-13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的全新系列活動「中國人文新知講座」邀請到復旦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侯體健教授,於四月初蒞臨浸大主講一場公開講座:祠祿制度與南宋行旅文學。

20250410 浸大人文所講座 - lower res 20250410 浸大人文所講座 - lower res

中國人文新知講座:祠祿制度與南宋行旅文學
主辦單位: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
日期: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5時至6時半
場地: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溫仁才大樓主樓6樓602室(OEM602)
講者:侯體健教授(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主持:張宏生教授(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
語言:普通話

承蒙講者同意,講座影片現已可觀看。影片連結: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37

 

演講提要

本次講座,復旦大學中文系侯體健教授以「祠祿制度與南宋行旅文學」爲題,為我們分享他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講座第一部分,侯教授先從「祠官」的定義、歷史背景、發展規模來闡述祠官身份承載了整個南宋士人的集體經驗,將之訴諸文學作品,形成了獨特的「祠官文學」。侯教授繼而從制度與文體形態、制度與文學空間、制度與文人心靈三方面來分析政治制度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講座第二部分,侯教授通過張孝祥、范成大、辛棄疾的作品説明祠祿制度帶有一定的貶謫色彩,造成了宋代文人所處空間及心態的轉變,並從宏觀層面(奉祠題材在宋代行旅文學的佔比)和微觀層面(具體作家的個人形跡)來分析祠祿制度與行旅文學的互動關係。講座第三部分以周必大奉祠期間創作的《歸廬陵日記》、《泛舟遊山錄》的文本系年、文本類型及特徵,並與陸遊《入蜀記》及范成大《吳船錄》加以比對,指出周氏的創作在於「刻畫熟悉的江南,不在求奇,而在探索發現的樂趣。」第四部分以文本細讀的方式,闡述周必大《歸廬陵日記》「健遊者形象」及《南歸錄》「抱愁者形象」的建構方式。講座第五部分以呂祖謙和周必大爲例,指出南宋士人的奉祠生涯促成了他們多向度的行記書寫,充拓了宋代文人行記的文體面貌和精神指向。

侯教授最後總結指出:南宋祠祿制度深刻影響士人的心靈世界、行旅體驗與文學表達。祠官們把特殊的人生際遇傾注於行旅文學中,無疑豐富了宋代行旅文學的精神圖景。

(記錄:本所研究生 馮佩兒)

 

講者簡介

侯體健,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要從事宋代文學與文獻、古代文章學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劉克莊的文學世界——晚宋文學生態的一種考察》、《士人身份與南宋詩文研究》等,編校《履齋示兒編》、《洪諮夔集》、《稀見清人文話二十種》等十餘種。

 

點擊了解其他「中國人文新知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