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特別設立「青年學者叢書出版計劃」,為年青學者的優秀成果提供出版平臺。書稿內容可涵蓋中國文史、中國傳統、漢學等範疇,經過嚴格評審後將予推薦出版。系列定名為「中國人文新知叢書」。
許景昭:《禪讓、世襲及革命: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的君權傳承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ISBN:9787532574636
人文所致力於培養年輕學人,亦及時關注最新的研究成果,並加以出版。本所精心選擇優秀的博士論文,匯為「青年學者叢書出版計劃」之《中國人文新知叢書》。叢書第一種為許景昭博士所著之《禪讓、世襲及革命: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的君權傳承思想研究》。
此書嘗試以先秦至西漢諸子的視域作為切入點,結合了政局發展、政治制度、社會變遷及學術傳播等不同方面來分析春秋戰國至西漢中期的君權傅承思想之形成、發展及實踐過程,並展現有關思想在社會與政治運作過程中的複雜性,從而抉發漢代以後的君權傳承模式是怎樣被塑造定型的。
本研究首先將對諸子百家的君權傳承思想進行詳細的分析,再進一步比較各學派(或同一學派內)之間的觀點與主張,並探討由此而產生的整體意義及對現實政治之影響。
其次,在多元化思想的框架內,儒家及法家是最值得注意的兩個學派,兩派的君權傳承思想互相扦格,然而同樣對現實政治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其他學派(如墨、道、黃老)思想的實際影響力雖然沒有儒、法般大,但在或分或合的立場上又與後者互相產生作用,我們必須關注當中的矛盾與契合,才能把握整體上所呈現的複雜性。
至於君權傳承思想的發展主線,大抵可理解為儒、法之爭,兩派在戰國時期分別推動了禪讓及世襲思想之發展,然而在實踐化過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失敗後,對君權傳承思想進行了重大的調整。
潘斌:《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上、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ISBN:9787305154362
人文所於2016年6月正式出版「青年學者叢書出版計劃」之《中國人文新知叢書》第二種,潘斌博士所著之《二十世紀中國三禮學史》(上、下)。
「禮」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創建的儒家學派核心價值觀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周禮》《儀禮》與《禮記》三部儒家經典統稱「三禮」。「三禮」學是指以儒家經典《周禮》《儀禮》《禮記》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學問。本書在廣泛搜集、整理、爬梳文獻的基礎上,對二十世紀頭緒複雜的「三禮」學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和總結,是部全面總結論述我國二十世紀「三禮」學史的專著,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重要價值。本書結構合理,內容詳實,材料豐富,論述得當,有助於讀者全面、系統地領略和把握二十世紀「三禮」學史的複雜情況。
郭萬青:《近百年來《國語》校詁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16年。ISBN:9787550625105
人文所於2016年12月正式出版了「青年學者叢書出版計劃」之《中國人文新知叢書》第三種,郭萬青博士所著之《近百年來《國語》校詁研究》。
對近百年來的《國語》勘校與訓詁成果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梳理,采取專書、專人的方式,按照其出版或發表時間前后為序進行編排,當然也可藉此見出《國語》勘校或訓詁的時間軌跡。每篇之首有引言,大體介紹着者生平大略,《國語》勘校或訓詁內容及其方法。
文中采用傳統札記方式對其可商、可補之處進行辨析探討,所論涉及:1.文字訛奪以及文字正俗、通假等問題;2.詞語訓詁;3.句讀標點;4.語法分析;5.相關問題的分析。其中以詞語訓詁問題為復雜,所論也多,也是《近百年來〈國語〉校詁研究/中國人文新知叢書》的着力點所在。
當然其間也牽涉到方法的探討等。至於撰述目的,已經在《國語考校一一以明本四種勘校材料為中心》和《近百年來〈國語〉校詁研究/中國人文新知叢書》的引言部分進行了交待,茲不贅述。
希望可藉此進一步深入認識近百年來的《國語》勘校與訓詁研究,進而對近百年來的《國語》研究史的歷時考察與梳理有一定的用處,並對全面整理與研究《國語》有一些用處。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之青年學者叢書出版計劃「中國人文新知叢書」,第四種已出版:
柯秉芳:《世變中的畫意詩心:晚清民初題畫詩詞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22年。ISBN:9789571518916
本書以清代盛行之題畫詩詞為研究,分別藉由黃爵滋〈如此江山圖〉、章壽麟〈銅官感舊圖〉、余治《江南鐵淚圖》、侯名貴〈疏勒望雲圖〉、王鵬運〈春明感舊圖〉、戴三錫〈春帆入蜀圖〉、高旭〈花前說劍圖〉七個極具時代特色與政治隱喻的圖畫主題作為探究,勾勒自白蓮教之亂、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亂、陝甘回亂、新疆回亂、庚子事變,乃至滿清滅亡、民國建立的一整段歷史,探討士人如何在晚清民初波詭雲譎的時代巨變中,轉借題畫為隱喻,透過「詩言志」、「詞緣情」的婉轉喻託,隱微道出自我的處境與憂世之感;並更進一步從中尋繹同代人的共相特性,甚而延伸至跨時代題詠者的創作心緒,探析士人如何透過題詠畫作達到抒發身世之感與相互慰藉的目的,從而展現當代時人的世相,以及他們共有的「集體記憶」,凸顯晚清民初題畫詩詞的「存史」價值。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之青年學者叢書出版計劃「中國人文新知叢書」,第五種《詞體長調的抒情美典研究》已於2024年出版:
余佳韻:《詞體長調的抒情美典研究》,南京:鳳凰出版社,2024年。
ISBN:9787550641747
長調的抒情美典,指的是長調作為一種獨立文類,其結構形式的美感特質以及抒情內涵所建構出的美學典式。不同於詩與小令,長調鋪陳敘述的手法與更為複雜的句式組合,不僅在形式上已脫離詩體影響,篇幅的擴展亦提供了詞人對情境物象細緻描摹的可能。歷來對長調文類的研究多止於傳統詞論,對文類形式所蘊含的抒情價值,如篇章結構、時空關係等層面則未能觸及。本書以全宋詞長調為研究範圍,由傳統詞話與文類發展著眼,遍及長調形式結構的抒情意義、情意內涵的表現概況以及抒情經驗模式,借此釐清長調的抒情美學特色。本書為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中國人文新知叢書」之一。
Dr. Yu Chia-Yun:余佳韻,臺北人,臺灣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副研究員、日本大阪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外國人招聘研究員及日本東京大學文學部訪問研究員。現為臺灣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詞學與文學批評、嶺南文學與文化及日本江戶至明治詞學傳播。編有《承繼與創新:中國文學研究的再反思青年學者會議論文集》。著有學位論文〈清代詞學的南北宋之爭〉及〈試論陳澧之詞學觀:以新見抄本為中心〉、〈流離與回返:廣東文人汪兆鏞及其文學研究〉、〈道咸時期嶺南詞壇之考察:以陳澧及其交遊為中心〉、〈世變的記憶:廣東文人屈大均的戰爭敘事〉、〈斷片、重組與追述:夢窗詞的回憶書寫〉等期刊論文。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之青年學者叢書出版計劃「中國人文新知叢書」,第六種《元代宮廷與詩壇研究》現已出版:
陳漢文:《元代宮廷與詩壇研究》,臺北:學生書局,2024年。
ISBN:9789571519456
元代宮廷詩的跨界特徵——作者與受文者的種族跨界、蒙漢題材的文化地理跨界、蒙漢表述的語言跨界——成就它獨有的性情面目。本書先從詩歌史角度考察本朝詩的定位,梳理宮廷詩關鍵字詞的使用情況及其彰顯的帝王文化意涵,進而由帝王御書、尊號儀式、拓本分賜探究王權威儀在詩裡的呈現,以及其反面——脆弱崩潰的王權與中後期時局紛亂的關係。再從漢詩體式分析蒙漢風物在宮廷詩裡帶來怎樣的趣味,從多族士人圈的同題創作以及當代詩文編纂看宮廷文人如何書寫政治隱情。最後觀照大雅正聲的宮廷詩的書寫,所形塑的個人榮顯形象和對當世文治舉措的尊崇,兼以戰爭與文學為視角,探討中期宮廷文人所映現的在朝心態與退隱心情,期以從公私兩面尋繹宮廷詩的抒情世界。
陳漢文(Hon-man Chan),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哲學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宋元文學、物質文化、古典詩學與詩歌。
本系列其他書目將陸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