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2-27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十分荣幸邀请到美国著名汉学家、史丹福大学 Stanford W. Ascherman, M.D. 汉学教授艾朗诺教授(Ronald Egan),2024年三月以 “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杰出访问学人” 身份访问浸大,并主讲两场公开讲座,亲身分享其对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的真知灼见。
主办单位:浸大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创意研究院
日期:2024年3月8日星期五
时间:上午10:30至中午12:00
因反应热烈,场地已更新为: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査济民科学大楼5楼LT2(谢再生堂 SCT502)
讲者:艾朗诺教授(史丹福大学 Stanford W. Ascherman, M.D. 汉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杰出访问学人)
主持:张宏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中文系讲座教授)
语言:普通话
承蒙讲者艾朗诺教授慨允,本场讲座之录影,可于浸大图书馆网站重温: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143
本所十分荣幸邀请到美国著名汉学家史丹福大学艾朗诺教授分享题为“从另一个角度重估苏东坡”的精彩讲座。艾朗诺教授不仅带领我们深入探讨苏东坡的作品及其在文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指出儘管苏东坡已被广泛研究,看似不可能有新的发现,但新资源如全宋诗,全宋文数据库和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苏轼全集校注》,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这位伟大作家及其作品的新视角。艾朗诺教授的灵感源于他过去几年准备苏轼选本的大型翻译项目,这一过程让他深思如何阅读和选择苏东坡的作品,即将不同体裁写同一主题的作品综合阅读,以此观看苏东坡的多面性和複杂性。其次,讲座中还探讨了苏东坡在不同文学形式上的贡献,尤其是那些他后半生涉猎更为频繁的文学地位较低的体裁,如“杂记”、“题跋”和“尺牍”等。这些过去可能被忽视的作品,实际上展现了苏东坡广泛的兴趣和文学上的创新。艾朗诺教授指出,苏东坡通过文体上的变化,来减少对政治题材的关注,这种转变既有文学上的原因,也有其政治上的考量。整场讲座向我们展示了对苏东坡作品进行多维度解读的重要性,以及採用更为灵活的阅读和组织方法的益处。广泛阅读苏东坡不同体裁的作品,并把它们放置在同一独特的场合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苏轼写作的複杂性,进而更加欣赏他作为作家的特殊性和天才性。
(记录:本所研究生 周少雯)
主办单位:浸大创意研究院、中文系、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日期:2024年3月27日星期三
时间:上午10:30至中午12:00
地点:香港浸会大学善衡校园査济民科学大楼5楼LT3(郑翼之讲堂 SCT503)
讲者:艾朗诺教授(史丹福大学 Stanford W. Ascherman, M.D. 汉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杰出访问学人)
主持:卢鸣东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
语言:英语
承蒙讲者艾朗诺教授慨允,本场讲座之录影,可于浸大图书馆网站重温: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150
艾朗诺教授是次讲座以“明清时期的绘画与题画诗的互动”为题,结合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地的明清画作,探讨这些艺术品中诗与画之间的关系。
艾教授指出,这种诗与画之间相结合的尝试可追溯到晚唐时期诗人与画家之间密切的社交往来,但由于晚唐时期留下的画作十分少,我们很难通过众多的个案来归纳其特点并辨析其概念。然而,明清时期的画作留存足够多,为我们认识这一时期诗与画的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代的题画诗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那便是画家本人在画作上直接题诗,而不是由友人或是收藏家添上去的。与其他类型相比,画家本人的题画诗无疑更有意义。比如清代诗人兼画家、书法家金农(1687-1763)就曾在其画作《荷塘忆旧图》中题有一首自度曲:“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 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
但更有趣的是,不少画家在这种“合成艺术品”上题写的诗,往往不是画家本人创作的,而是古人所作(尤其是唐人所作)的旧诗。例如明代盛茂晔便有著名的《唐诗意山水图册》,“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等唐诗名句便在这位明代画家的笔下得到了诗境的重现。清代石涛(1642-1707)亦有《唐人诗意图》,其中第八幅便题有王维的名作《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注明这幅画是以宋代画家范宽的笔法为范例画成的。当然,李白、杜甫等人的名作也是明清画作的重点取材对象。艾教授指出,这些艺术品中有时诗与画作会呈现出相得益彰的效果,有时却会出现一种微妙的抵触关系。透过对明清时期绘画与题画诗之互动关系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与艺术之间的微妙互动。
(记录:本所博士生张子璇)
艾朗诺教授是斯坦福大学W. Ascherman, M.D. 汉学教授,任教于东亚语言及文化研究系。他从哈佛大学获得中国文学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有关《左传》的研究。艾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唐宋两代的文学、美学和文化史,著作有《欧阳修文学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1984年)、《苏轼的言象行》(英文版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于1994年出版;中文版即将出版)、《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中文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他曾用英语选译钱锺书的《管锥编》,1998年出版 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一书。他近年出版的代表作包括《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201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艾教授曾先后在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执教,并曾任《哈佛亚洲研究学刊》执行编辑,以及美国东方学会会长。
本次访问计划承蒙孔宪绍慈善基金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