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創意研究院傑出訪問學人:艾朗諾教授

發佈於 2024-02-27

2024-02-27-1 2024-02-27-1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十分榮幸邀請到美國著名漢學家、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W. Ascherman, M.D. 漢學教授艾朗諾教授(Ronald Egan),2024年三月以「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傑出訪問學人」身份訪問浸大,並主講兩場公開講座,親身分享其對中國古典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真知灼見。

 

第一場公開講座:從另一個角度重估蘇東坡

主辦單位: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創意研究院
日期:2024年3月8日星期五
時間:上午10:30至中午12:00
因反應熱烈,場地已更新為: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査濟民科學大樓5樓LT2(謝再生堂 SCT502)
講者:艾朗諾教授(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W. Ascherman, M.D. 漢學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傑出訪問學人)
主持:張宏生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中文系講座教授)
語言:普通話

本所所長張宏生教授(左)在講座前贈送個人著作 Drifting with Clouds, Living by Poetry(《江湖詩派研究》之英譯本)予講者艾朗諾教授(右)。 本所所長張宏生教授(左)在講座前贈送個人著作 Drifting with Clouds, Living by Poetry(《江湖詩派研究》之英譯本)予講者艾朗諾教授(右)。
本所所長張宏生教授(左)在講座前贈送個人著作 Drifting with Clouds, Living by Poetry(《江湖詩派研究》之英譯本)予講者艾朗諾教授(右)。

承蒙講者艾朗諾教授慨允,本場講座之錄影,可於浸大圖書館網站重溫: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143

第一場講座大要

本所十分榮幸邀請到美國著名漢學家史丹福大學艾朗諾教授分享題為「從另一個角度重估蘇東坡」的精彩講座。艾朗諾教授不僅帶領我們深入探討蘇東坡的作品及其在文學研究中的獨特地位,更重要的是,他指出儘管蘇東坡已被廣泛研究,看似不可能有新的發現,但新資源如全宋詩,全宋文數據庫和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蘇軾全集校注》,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這位偉大作家及其作品的新視角。艾朗諾教授的靈感源於他過去幾年準備蘇軾選本的大型翻譯項目,這一過程讓他深思如何閱讀和選擇蘇東坡的作品,即將不同體裁寫同一主題的作品綜合閱讀,以此觀看蘇東坡的多面性和複雜性。其次,講座中還探討了蘇東坡在不同文學形式上的貢獻,尤其是那些他後半生涉獵更為頻繁的文學地位較低的體裁,如「雜記」、「題跋」和「尺牘」等。這些過去可能被忽視的作品,實際上展現了蘇東坡廣泛的興趣和文學上的創新。艾朗諾教授指出,蘇東坡通過文體上的變化,來減少對政治題材的關注,這種轉變既有文學上的原因,也有其政治上的考量。整場講座向我們展示了對蘇東坡作品進行多維度解讀的重要性,以及採用更為靈活的閱讀和組織方法的益處。廣泛閱讀蘇東坡不同體裁的作品,並把它們放置在同一獨特的場合下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蘇軾寫作的複雜性,進而更加欣賞他作為作家的特殊性和天才性。
(記錄:本所研究生 周少雯)

眾多浸大及其他院校之師生親臨聽取艾朗諾教授之講座。 眾多浸大及其他院校之師生親臨聽取艾朗諾教授之講座。
眾多浸大及其他院校之師生親臨聽取艾朗諾教授之講座。
第二場公開講座:The Emergence of Composite Text-Image Art in Ming-Qing Period Painting(明清時代合成的藝術品:繪畫與題畫詩的互動)

主辦單位:浸大創意研究院、中文系、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
日期:2024年3月27日星期三
時間:上午10:30至中午12:00
場地: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査濟民科學大樓5樓LT3(鄭翼之講堂 SCT503)
講者:艾朗諾教授(史丹福大學 Stanford W. Ascherman, M.D. 漢學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創意研究院傑出訪問學人)
主持:盧鳴東教授(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
語言:英語

 

承蒙講者艾朗諾教授慨允,本場講座之錄影,可於浸大圖書館網站重溫: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150

第二場講座大要:

艾朗諾教授是次講座以「明清時期的繪畫與題畫詩的互動」爲題,結合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等地的明清畫作,探討這些藝術品中詩與畫之間的關係。

艾教授指出,這種詩與畫之間相結合的嘗試可追溯到晚唐時期詩人與畫家之間密切的社交往來,但由於晚唐時期留下的畫作十分少,我們很難通過衆多的個案來歸納其特點並辨析其概念。然而,明清時期的畫作留存足夠多,爲我們認識這一時期詩與畫的關係提供了充分的材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時代的題畫詩出現了一種新的現象,那便是畫家本人在畫作上直接題詩,而不是由友人或是收藏家添上去的。與其他類型相比,畫家本人的題畫詩無疑更有意義。比如清代詩人兼畫家、書法家金農(1687-1763)就曾在其畫作〈荷塘憶舊圖〉中題有一首自度曲:「荷花開了,銀塘悄悄。新涼早,碧翅蜻蜓多少?  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風。記得那人同坐,纖手剝蓮蓬。」

但更有趣的是,不少畫家在這種「合成藝術品」上題寫的詩,往往不是畫家本人創作的,而是古人所作(尤其是唐人所作)的舊詩。例如明代盛茂曄便有著名的《唐詩意山水圖冊》,「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等唐詩名句便在這位明代畫家的筆下得到了詩境的重現。清代石濤(1642-1707)亦有《唐人詩意圖》,其中第八幅便題有王維的名作〈九日憶山東兄弟〉,並注明這幅畫是以宋代畫家范寬的筆法為範例畫成的。當然,李白、杜甫等人的名作也是明清畫作的重點取材對象。艾教授指出,這些藝術品中有時詩與畫作會呈現出相得益彰的效果,有時卻會出現一種微妙的抵觸關係。透過對明清時期繪畫與題畫詩之互動關係的考察,有助於我們認識文學與藝術之間的微妙互動。

(記錄:本所博士生張子璇)

 

艾朗諾(Ronald Egan)教授簡介

艾朗諾教授是斯坦福大學W. Ascherman, M.D. 漢學教授,任教於東亞語言及文化研究系。他從哈佛大學獲得中國文學的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有關《左傳》的研究。艾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唐宋兩代的文學、美學和文化史,著作有《歐陽修文學作品》(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 1007-72,1984年)、《蘇軾的言象行》(英文版 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於1994年出版;中文版即將出版)、《美的焦慮:北宋士大夫的審美思想與追求》(中文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於2013年出版)。他曾用英語選譯錢鍾書的《管錐編》,1998年出版 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一書。他近年出版的代表作包括《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201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艾教授曾先後在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執教,並曾任《哈佛亞洲研究學刊》執行編輯,以及美國東方學會會長。

 

本次訪問計劃承蒙孔憲紹慈善基金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