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4-02
浸大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十分荣幸邀请到日本大坂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浅见洋二教授,亲身来港担任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浅见教授于2024年4月至5月驻校访问期间,主讲两场公开讲座,以及一场博士后及研究生座谈会。这是浸大师生、本地学界乃至香港市民的宝贵学习机会。欢迎各界人士参加。第二场讲座之详情如下:
主办单位:浸大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创意研究院
日期:2024年4月19日星期五
时间:下午4:00至5:30
场地:香港浸会大学逸夫行政楼7楼(SWT702)
讲者:浅见洋二教授(大坂大学大学院人文学研究科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
主持:张宏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中文系讲座教授)
语言:普通话
此次讲座以「苏轼陆游比较论——以对孝、税及天的认识为中心」为题,浅见教授正在进行日本的比较研究,将两位代表性文人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如何表现孝、税、天等议题。以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和陆游的《初离兴元》为例,对比两位诗人的作品显示出陆游对苏轼诗歌的继承。
主要从以下几点阐发:首先,浅见洋二教授在强调了中国文化中「孝」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苏轼和陆游的诗歌作品,展示了中国诗歌中对「孝」观念的多样表达。陆游的作品,如《寒食省九里大墓》和《生日子聿作五字诗十首为寿追怀先亲泫然有作》,表现了对父母的敬慕与感激。浅见教授指出,在中国诗歌中描述父子相处的情景最早由陶渊明开始,而随后的诗人如杜甫等则纷纷延续这一主题。在白居易之后,苏轼与陆游的诗歌中这类描写逐渐增多。陆游和苏轼的诗歌中都表现出了对家庭、血脉传承的关注。陆游的诗歌如《燕堂春夜》《白髮》《睡觉闻儿子读书》《初冬杂咏八首》等,表现了在父亲身旁读书的孩子最终成长为守护著孩子读书的父亲,这种父子之间关係的传承还在不断重複著,血脉的传承支撑著「孝」的道德观念。在苏轼的诗歌中也有此类作品,如《和陶郭主簿二首并引》。浅见教授认为,这种血脉传承是「孝」观念得以超越世代的重要基础。同时,浅见教授也强调了陆游和苏轼对「孝」的不同理解。陆游将「孝」与农业为本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热衷于《孝经》,把讲《孝经》写进诗中,同时与报国报恩的意识紧密相连。而苏轼的「孝」更具有超俗的特点,在对血脉传承的书写之外,还表现出对这一框架的挣脱,这显然与陆游固守「孝」的传统有所区别。对此,浅见教授指出这可能与苏轼生活缺少稳定的共同体有关。对于苏轼来说,国家、乡村甚至家庭都不是以一种完整的形式存在,这意味著其保持「孝」这一观念的社会条件被剥夺。而苏轼自由奔放的思想背后,也可能缠绕著缺失自身存在基础的一种苦涩和悲哀。浅见教授通过对这两位诗人作品的深入解读,展现了他们对「孝」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现,从而丰富了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研究。其次,联繫到孝与税之间的关係,陆游非常重视主动纳税,他是乡绅阶层社会的代表之一,深深扎根于乡村生活并感到自豪。作为地主,他充分履行了纳税的责任。在陆游的诗歌中,陆游非常负责任地完成纳税任务,与现代人的态度截然不同。现代人可能不愿意纳税,但对于当时的士大夫或乡绅来说,纳税是一件令人骄傲的事情。相比之下,苏轼并非纳税人,他的诗歌几乎没有反映自己缴纳税款的情景。苏轼并非纳税者,也不是乡绅。而陆游则是纳税者,同时也是乡绅。最后,浅见老师特别关注苏轼和陆游诗歌中的「造物遗漏」和「天公遗弃」的概念。陆游是田园中安享晚年长寿的老人,苏轼却不是。在「天公遗弃」的社会中,陆游能够成为那种享受天然安宁生活的长寿者。对苏轼来说,这只是一个羡慕的对象,他本人无法成为那样的存在。浅见教授目前正在研究苏轼与陆游诗歌中关于「税」与「天」的主题,这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和灵感。另外,有关「孝」的论文已经刊登在《中国诗学研究》第二十三辑,供大家参考。
(本所硕士研究生周少雯 记录)
承蒙讲者授权,本场讲座之录像已可在浸大图书馆网站上重温: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151
Prof. Asami Yoji,1960年生。1983年,东北大学文学部中国文学专业学士学位取得。1985年,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取得。1986年,东北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学专业修完博士课程退学。2009年,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文学博士学位取得。
1986年,东北大学文学部助教。1988年,山口大学人文学部讲师。1994年,山口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1996年,大坂大学文学部副教授。2009年,大坂大学人文学研究科教授。1990年9月至1991年8月,中国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访问学者。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代表著作有《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中国的诗学认识——从中世到近世》(创文社,2008年)、《有皇帝的文学史——中国文学概论》(大坂大学出版会,2015年)、《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中国宋代文学的场域》(研文出版,2019年)等。
日本宋代文学学会会长、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中国社会文化学会评议员、东方学会学术委员等。
本次访问计划承蒙孔宪绍慈善基金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