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1-15
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十分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的程苏东教授,于2025年1月至2月期间担任「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驻校访问期间亲身主讲两场公开讲座,与本港师生和感兴趣的市民大众分享其对文史研究的第一手经验和心得。欢迎所有人士参加。
第二场公开讲座的详情如下:
再谈章句的体例与功能——以《月令章句》为个案
主办单位: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文学及社会科学院中文、历史、宗教及哲学学部 – 中国语言文学系、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日期:2025年1月23日星期四
时间:下午4:30至6:00
场地: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逸夫行政楼5楼会议厅(SWT 501)
讲者:程苏东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人)
主持:卢鸣东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语言:普通话
程苏东教授透过蔡邕《月令章句》的个案,主要从四个角度出发,重探「章句」这一经学体例在经学史上悬而未决的若干疑难问题:
第一,章句问题及其研究难点。章句与汉代学术的师法传统、博士制度、今古学、学风好尚等背景密切相关。程教授援引林庆彰先生关于章句的定义,指出这种西汉宣帝以后的「今学」,呈现出假借经书中的一两句话继而延伸蔓衍诸多资料的鲜明特点。然而,由于章句类文献的大量亡佚,若想要清楚地认识章句问题,那必须要依赖于辑佚。虽然清儒蔡云、近代大藏书家叶德辉都有《月令章句》的辑本,且叶氏利用了日本回传的《玉烛宝典》,但仍存在漏辑、误辑及所据版本不佳等问题,犹待后世学者进一步完善。
第二,《月令章句》的体例问题。关于本文与章句説解是否别行,学界存在争议,王葆玹、徐建委等人的观点不同。然而据程教授研究:第一,《玉烛宝典》所引《月令章句》中,兼录本文与章句的比例极大,不录本文的似属有意加以省略。故而《月令章句》的基本体例应是先录本文,继而对其中所涉之字词予以训释,再疏解全句,再进一步讨论所涉之天文、典制、名物知识。第二,《月令章句》仅载录有所説解的本文,严格来说,它仍是一种离经别行、「离章析句」的经解。第三,结合敦煌卷子和日藏写卷等文献,可推出不以大小字区分正文与章句説解的书写形态应保留了杜台卿所据本《月令章句》及《韩诗章句》的原始形态。章句本书写形态背后的逻辑完全不同于经注本,事实上章句説解是正文本,而本文只是提示説解对象的副文本。
第三,探究《月令章句》的编纂动机。程教授梳理了早期农书、战国时月令文献及秦汉时期月令类文献的谱系,继而探究《月令》多元的知识背景与阐释向度。蔡邕对《月令》「体大经同」的认识不同于郑玄「不合周法」说,体现了他对《月令》一章的重视及独特的、博雅淹通的章句説解方式。
第四,关于《月令章句》的解经方式与得失。程教授指出「体大经同」的视角使得蔡邕以阴阳五行说统摄全篇,展现其系统性,但同时存在过度追求的问题。蔡邕解《月令》可谓「旁贯五经」,《周易》《诗经》《周礼》等书中与农事、月令有关之内容亦被蔡邕串连起来以解释《月令》,并呈现出五经相通的知识图景。但蔡邕章句説解中亦不乏援据他经而杂糅、增改与阙疑之例,其得与失需要我们一併认知。
总而言之,蔡邕《月令章句》以「摘句」为基础,透过辑佚,有助于我们理解「章句之学」的实际功能与书写形态、文本形态;而且《月令章句》十分注重建构自身的系统性,试图建立起《月令》与「六艺」经传之间的相似性。但不可避免,它也体现了汉代经学的核心困境:六艺本身的多元性与尊经徵圣的一元性之间的矛盾。
(本所研究生张子璇记录)
程苏东,男,1986年11月生,江苏东台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国家「万人计画」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23),现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传统文化研究》副主编、《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主要从事汉唐经学史、经学文献学、先秦两汉文学、早期书写文化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北)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七十馀篇,著有《从六艺到十三经——以经目演变为中心》《汉代洪范五行学——一种异质性知识的经学化》,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2)、霍英东青年科学奖(202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集体,202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2024)。
本次访问活动承蒙孔宪绍慈善基金赞助,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