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创意研究院杰出访问学人讲座:传承与变革:唐代文学遗产在五代北宋的重塑 (28/3/2025)

发布于 2025-03-12

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人文学的东西方学术交流。本所十分高兴能与浸大创意研究院合作,并获孔宪绍慈善基金赞助,邀请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的田安教授(Anna M. Shields),于三月至四月期间亲临香港浸会大学,驻校访问两个星期,并主讲一场公开讲座,分享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DSC_6601 DSC_6601

浸大创意研究院杰出访问学人讲座:传承与变革:唐代文学遗产在五代北宋的重塑
主办单位:浸大创意研究院、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日期: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
时间:上午10:00至11:30
场地: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林护国际会议中心伍宜孙博士演讲厅(WLB109)
讲者:田安教授(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一九五八年级中国研究讲座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杰出访问学人)
主持:张宏生教授(浸大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
语言:普通话

 

承蒙讲者授权,讲座视频可在此观看: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E5%82%B3%E6%89%BF%E8%88%87%E8%AE%8A%E9%9D%A9%E5%94%90%E4%BB%A3%E6%96%87%E5%AD%B8%E9%81%BA%E7%94%A2%E5%9C%A8%E4%BA%94%E4%BB%A3%E5%8C%97%E5%AE%8B%E7%9A%84%E9%87%8D%E5%A1%91

 

演讲纪要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系的田安教授于2025年3月28日上午莅临我校,为校内外师友、同学展开了题为“传承与变革:唐代文学遗产在五代北宋的重塑”的讲座。是次讲座,田安教授希望超越过往传统的文学接受史的迷思,聚焦《文苑英华》、《新唐书》与《唐诗纪事》三个核心案例,从文化生产的角度探讨十一世纪的宋代人如何继承唐代文学遗产,将唐代文学纳入自身的文化体系。

首先,田安教授介绍了知识转移的时代背景。五代十国(907-978)至北宋(960-1127)是唐代文学传承的关键时期。唐灭亡后,战乱导致大量文献散佚,但南方诸国(如南唐、吴越)的藏书事业为北宋初的大规模汇编奠定了基础。欧阳修在《苏氏文集序》中以“金玉”比喻唐代文学,强调其虽历经埋没,但终将被后世“收而宝之”。这种信念也反映宋人对自身文化使命的自信,即通过系统性整理、重建唐代文学的典范性。

田安教授介绍的第一个案例是《文苑英华》,它代表着北宋对于唐代文学多维度的想象。《文苑英华》由宋太宗下令编纂,最终成书于987年,收录唐代诗文19,000余篇,分38类体裁,共1000卷。南宋的周必大在1201-1204年间重新修订并付印。这本着作展现出对唐代政治、空间和社会的想象(一个社会的价值结构设想)。政治想象层面,该书突出科举文体(如省试诗、应制诗)与帝王作品(唐太宗《帝京篇》占75篇);空间想象层面,该书以赋体描绘长安、洛阳等象征性空间(如刘允济《明堂赋》);社会想象层面,该书则强调文章作为公务和同构型精英社交的产物,淡化个人化创作。宇文所安曾批评《文苑英华》的收录标准混乱,认为是抄书吏任性妄为的产物。田安教授则指出,《文苑英华》的文本选取与分类体现宋人对唐代社会的结构性理解,这些作品被系统特性所掩盖,是价值观的可视化投射。

田安教授介绍的第二个案例是《新唐书》列传(以李白列传为中心),其背后蕴藏宋人对文学传统的修正与道德典范的重构。宋祁(998-1061)在编撰《新唐书》时刻意缩短或删减原始文献中的引文,并删减《旧唐书》中的矛盾记载,强化文人的道德形象。以李白传为例,宋祁删除了“醉酒失态”、“永王叛乱”等争议,新增郭子仪救李白的轶事,并引用中唐以后其他作家对李白的追忆和致敬,将李白重塑为“才高脱俗”的典范诗人。而在韩愈列传中,《新唐书》将韩愈比作孟子,强调其“反佛老、复儒道”的功绩,弱化《旧唐书》对其性格缺陷的描写,最终奠定其儒学复兴者的地位。以上的修正与重塑,都是宋祁意图通过史书编纂,将唐代文人纳入宋代儒学复兴的叙事,亦反映出北宋古文运动对“文以载道”的推崇。

田安教授介绍的第三个案例是《唐诗纪事》(以晚唐诗人温庭筠为核心),它象征着对诗人形象与文学观念认知的多元化。《唐诗纪事》由南宋的计有功编纂,其中辑录1,150位唐代诗人、81卷 2300+唐诗引文、上百个其他文献的引文。在计有功的编撰中,读者往往辨认不出有意义的结构体系,这是因为他通过运用不同形式的唐文学知识,揭示出原始材料之间存在的张力:有时通过传记、逸事为诗歌脉络化,有时有通过诗歌为理解诗人提供基础。于此,有意义的张力替代了明晰的诠释方式——政治实践、逸事、诗歌的混合运用,最终也形成了唐代新知识,开启时人多元的认知模式。计有功死后,他的儿子把手稿交给了一位眉山官员,经过多年修订,最终于1224年付印。《唐诗纪事》在处理温庭筠的案例时,做到了才华出众与品行争议并存,既载其“才思艳丽”,亦录“德行有亏”之评。在收录《阳春曲》《苏武庙》等代表作的同时,也保留了“科场舞弊”“傲视帝王”的负面轶事,因而呈现出唐代诗人的复杂性,反映南宋对文学价值与道德标准的双重关注。此外,温庭筠的《苏武庙》被重新解读为历史反思之作,超越其过往的“艳情”标签。于此,该书突破了官方文献的单一视角,体现出南宋时人对唐代文学的多元化认知。

最后,田安教授以普林斯顿大学藏黄庭坚《赠张大同古文题记》(约1100年)为例,强调物质文本(如石刻、文集)在文化传承中的媒介作用,呼吁关注文献载体与思想史的互动关系。

(本所研究生陈科宇记录)

 

讲者简介

田安教授(Anna M. Shields)是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一九五八年级中国研究讲座教授,拥有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和印第安纳大学博士学位。田教授精通唐代、五代以及北宋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兴趣包括文学史及中古晚期中国新文学体裁与风格的兴起;文学社会学;以及情感在古典文学中的角色。

她的第一本着作 Crafting a Collecti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and Poetic Practice of the Collection from among the Flowers (Huajianji)(哈佛亚洲中心,2006年),中译本《缔造选本:〈花间集〉的文化语境与诗学实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该书以中国文学史上首部文人词选《花间集》为切入点,探索宋词的起源。

她的第二本着作 One Who Knows Me: Friendship and Literary Culture in Mid-Tang China(哈佛亚洲中心,2015年),中译本《知我者:中唐时期的友谊与文学》(中西书局,2020年9月版,收入童岭主编:「中古中国学术思想书系」)通过书信、序、唱和诗及祭悼文等文类,探索了九世纪(中唐时期)友谊在文学上的体现。《知我者》于2017年荣获美国亚洲研究协会(AAS)「列文森中国研究书籍奖」荣誉奖。

田教授最新力作是2023年与达特茅斯学院的吉尔·拉兹(Gil Raz)共同编辑的 Religion and Poetry in Medieval China: The Way and the Words(阿姆斯特丹大学出版社,《中古时期中国的宗教与诗歌:道与文》,尚未有中文译本)。她还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罗伯特·海姆斯(Robert Hymes)教授正在合编一套两卷本的论文集,收录2017—2022年期间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唐宋变革专题工作坊和会议的会议论文。

2024年,她获得了古根汉奖学金,以完成她的第三部著作,书名暂定为 Legacies of Gold and Jade: Transmissions of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in the Five Dynasties and Northern Song。作为中国人文学库编辑委员会的成员,她负责艾朗诺教授翻译的苏轼选集四卷本的编辑工作。她也曾在2018-2019年及2020-2024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的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