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化日常:文人日记与修身意识的古今衍变 (2/2025)

发布于 2025-01-23

人文所十分荣幸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陆胤教授,于2月7日莅临浸大,主讲一场公开讲座。详情请见以下:

格式化日常:文人日记与修身意识的古今衍变

主办单位: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
日期:2025年2月7日星期五
时间:下午4:00至5:30
场地:香港浸会大学逸夫校园 林护国际会议中心 伍宜孙博士演讲厅(永隆银行商学大楼1楼WLB 109室)
讲者:陆胤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
主持:张宏生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所长)
语言:普通话

2025-01-23-2 2025-01-23-2
演讲纪要

本次讲座,陆胤教授以「格式化日常:文人日记与修身意识的古今衍变」为题,分四部分向我们讲述了日记如何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式。近年由于文献的发掘以及资料库的辅助,学者们得以从事更多日记的整理及研究工作。陆教授先以行事日记、行旅日记、办差日记、读书日记、修身日记向我们简介了日记的文类、体式和特点。文人日记不但有预设的读者,还以限制视角和固定的格式来记录。在内容和效用方面,文人常常以日记来记录读书、穷理、静坐、治念等存养工夫,甚至把隐私公开从而互相监督。此外,他们对过往所记内容的「回勘」也可视为修身的方式。南宋中后期到近现代,常有在预先制定好的分类格式中塡写日记的现象,这些格式可统称为「日记格」。「日记格」所预设的分栏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反映了文人修身意识的古今衍变。

讲座第一部分,陆教授从「空眼簿」到「功过格」来讲述「日记格」从宋代到明代的渊源和转变。明道书院「诸生德业修否,置簿书之」,程氏家塾把日记教学格式化,从预定标准(前文日程)到 事后考察(空眼簿),可见敎学日记与书院簿记制度的完善。后来,日记格与功过格合流,高攀龙《日鑑篇》和刘宗周「日记法」从敬、怠、义、欲四方面,记录在一天的不同时段的自我检讨。此外,为了简便快捷,日记省过还以符号来记录。日记格按「一般记事」、「时段分划」、「功过的属性」、「功过的对象」、「功过的预算与覈算」分为五类。日记格重在修身,文人时时自我警惕以维持道德的紧张感。

讲座第二部分,陆教授以姚椿、曾国藩、王友光、李鸿裔、严修等人的日记,还有律学馆和龙门书院日记为例,介绍道咸以降日记格的特点,同时强调不能过分估计「格式化日记」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其原因为:(一)格式化日记难以维持,塡写固定格式的日记仅佔文人毕生日记的一小部分;(二)文人採用「日记格」者,于今见日记稿本总数中只佔少数;(三)近世有影响的日记,如《三鱼堂日记》和《倭文端公日记》等,多在作者身故后重编,这些摘编本打乱了原文的时序和格式,改变了原有「日记格」的面目。

讲座第三部分,随著明治日本「市贩日记账」 导入中国,新式「日记帐」注重「附录」编纂,被视作新学类书。商务印书馆在1904年推出《光緖三十年日用必携袖珍日记》,此后接连推出多种预印日记册,如《官商通用日记》、《学堂日记》、《袖珍日记》等。在个人日记方面,陆教授以赵元任早年填写的市贩日记册、张元济《馆务日记》、顾颉刚自定日记格式为例,总结出新式「市贩日记账」的特点:(一)每年更新,每日预设不同内容;(二)栏目设置注重工作效率与经济收支;(三)以「官商」、「国民」、「女子」、「学者」等特定羣体为对象,注重不同职业的行事特点并突出其专业性;(四)附录包含邮政、电报、交通、法令等项目,大大提升了近代国民的自律。

讲座第四部分为馀论,通过比对古典「日记版」与现代「日记账」的起源及宗旨,陆教授指出古典理学的日记旨在塑造「圣人」,现代「日记账」却塑造了「经济人」。现代「日记账」把每天重複的木刻版变为每天翻新、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年度出版物。古代日记是士大夫小圈子的身心互质,现代「日记账」成为国民生活的自律。最后,陆教授以现代革命者恽代英分类记功过和「以日记会友」为例,説明他是把古典理学自省以及新教自律两者相结合,从而成就了跨越古今中西的「日记格」传统。

讲者简介

陆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博雅青年学者、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世中国文学及相关学术思想史研究,先后出版《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变风变雅:清季民初的诗文、学术与政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国文的创生:清季文学教育与知识衍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等专书,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发表论文多篇。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2022年获首都劳动奖章,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