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文體與技巧」系列講座 (3/2023,附第四場錄像)

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致力於推動及發展中國人文學研究,以及向香港社會推動國學研究及普及傳統文化。本所今年三月於浸大校園成功舉辦了「文學的文體與技巧」系列講座,為近400名線上及線下的浸大學生、本地中學生及香港、內地感興趣人士普及有關中國文學的專業知識。

本系列四場講座之詳情如下:

第一場:文體批評視野下的唐詩欣賞

日期:2023年3月7日星期二
時間:16:30-18: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教學及行政大樓7樓706室(AAB706)
講者: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 唐梓彬博士
講者簡介:唐梓彬博士,現任香港都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漢魏六朝唐宋詩歌、文學理論與批評、文體學、中國詩學和王安石研究。論文見於《漢學研究》、《東吳中文學報》、《人文中國學報》、《中國韻文學刊》等學術期刊。
演講提要:唐詩的欣賞,一般偏重於在傳統「知人論世」的批評視野下進行,即從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切入詩歌文本,藉以進行思想內容上的解讀。事實上,唐詩的欣賞也可聯繫文體來理解。是次講座將深入淺出地舉例說明不同詩歌體式的賞析方法與鑒賞標準,引導聽眾品味唐詩的藝術美。

第二場:散文的肌理:以《流雲抄》為中心

日期:2023年3月13日星期一
時間:16:30-18: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1樓105室(CVA105)
講者: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導師 何梓慶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導師、《流雲抄》作者 李日康博士

第三場:記憶.隱喻:文學的空間書寫

日期:2023年3月20日星期一
時間:16:30-18: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1樓105室(CVA105)
講者: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導師 林傳濱博士
講者簡介:林傳濱博士,現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文學、詞學、晚清詩學。與謝永芳教授合著《在山泉詩話校箋》,論文見於《中國韻文學刊》、《詞學》、《古籍研究》等學術期刊。
演講提要:隨著小說敘事學的發展,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最先獲得關注,近年來有關空間的討論亦愈來愈多。在文學世界中,空間書寫不只是用文字描述、再現現實的物理空間,更可能是在空間之上寄託個人/集體的記憶,乃至將空間變成隱喻。是次講座將以不同的文學作品為例,引導聽眾跳脫物理空間,探索文學書寫中記憶的、隱喻的空間及其意義。

第四場:憂國傷時的歷史重量——從「用典」角度解讀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日期:2023年3月27日星期一
時間:16:30-18: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傳理視藝大樓1樓105室(CVA105)
講者:旅港開平商會中學中文科老師 姚道生先生
講者簡介:現為本地中學中國語文科及中國文學科教師。教學之餘也間或涉獵時人的文史研究。主要興趣是:古典詩詞及古典文獻學。已出版《殘蟬身世香蓴興 ― 樂府補題研究》、《樂府補題校注》及《文學與觀念的交映》三書;並先後發表《〈陌上桑〉羅敷「以禮自防」探微》、《〈文心雕龍•諸子〉探賾》、《唐代貧女詩發微》、《鈔本〈南詞〉考述》、《空留古廟號侯王:論九龍城宋季古蹟的記憶及侯王廟記憶的歷史化》、《〈三巴集〉編訂考論:從版本問題到詩人形象及「天學詩」的界定》等論文。
演講提要:
「用典」是古典文學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特別在篇幅短小的詩詞裏,詩人詞人用得更多,例如宋代大詞人辛棄疾(1140-1207)就有「掉書袋」的外號。因此就選了他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為是次講座主題。
「用典」一般與人以「深奧難明」的印象,但「用典」其實也一樣可以舉重若輕,辛棄疾此詞就是一例。此詞是現行香港中學文憑試中國文學科的指定課文,修讀本科的同學應該不會陌生,以此詞為講題,相信中學生聽起來也較容易投入,而大學生也可以無溫故知新。
講者希望藉着是次演講與聽眾一起看看「用典」的一些特點,例如「用典」的定義、目的,以及通過「典故」的解讀來欣賞辛棄疾這首名篇。
承蒙講者授權,第四場講座影片可在浸大圖書館網站重溫: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st/display.php?bibno=st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