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ition, Reception and Identity-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cholar Posi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Youth Scholar Conference (6/2015)

Date:  26 June 2015 (Friday)

Time: 9:00-18:00

Venue: RRS905, Sir Run Run Shaw Building, HSH Campu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nguage: Mandarin

Programme:

0900-0930

Opening Ceremony

0930-0945

Break

1. 文化與自我定位(主持人:余佳韻)
0945-1020 清初詞序轉向「言樂」之過程與詮釋策略 林怡劭(浸會大學) 講評者:張閏熙
1020-1105 道義與事功之辯:從「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談起 張思靜(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講評者:林怡劭
1105-1140 《儒林外史》中的幕友處境與道德定位 張閏熙(台灣國立政治大學) 講評者:張思靜

1140-1300

Lunch

2. 學術傳播的轉變(主持人:林傳濱)
1300-1335 明清之際的朱子學經解──以清初孫承澤(1592-1676)《尚書集解》之洪範說為中心 陳健成(東京大學) 講評者:柯靖銘
1335-1410 遺民講學的「公」與「私」:以康熙十年李顒的江南之行爲例 胡琦(香港中文大學) 講評者:蕭振豪
1410-1445 《御選古文淵鑒》與清初古文編選 柯靖銘(賓州大學) 講評者:胡琦

1445-1520 括宇宙之大文──康雍乾音韻學著作所見十二字頭應用與官方立場 蕭振豪(京都大學) 講評者:陳健成
1520-1535

Break

3.文學的接受與再詮釋(主持人:林怡劭)
1535-1610 晚清「梅村體」敘事詩的「詩史」意涵與敘事傾向:以王闓運〈圓明園詞〉和王國維〈頤和園詞〉為討論核心 邱怡瑄(國立台灣大學) 講評者:林傳濱
1610-1645 流離與回返:清末民初廣東文人的遺民風景——以汪兆鏞為例 余佳韻(浸會大學) 講評者:邱怡瑄
1645-1720 為己為人:論王闓運的文學價值觀 林傳濱(浸會大學) 講評者:余佳韻
1720-1730

Break

1730-1750

Discussion

1750-1800

Closing Cere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