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力」與「無意」——論中國詩學中「風」和「水」的意象 (4/2024,紀要、錄像)

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十分榮幸邀請到日本大阪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淺見洋二教授,親身來港擔任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人。淺見教授於2024年4月至5月駐校訪問期間,將主講兩場公開講座,以及一場博士後及研究生座談會。這是浸大師生、本地學界乃至香港市民的寶貴學習機會。歡迎各界人士參加。首場講座之詳情如下:

「有力」與「無意」——論中國詩學中「風」和「水」的意象

主辦單位: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創意研究院
日期:2024年4月12日星期五
時間:上午10:30至中午12:00
場地:香港浸會大學逸夫行政樓7樓(SWT702)
講者:淺見洋二教授(大阪大學大學院人文學研究科教授、香港浸會大學訪問學人)
主持:張宏生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中文系講座教授)
語言:普通話

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淺見洋二教授以「『有力』與『無意』――論中國詩學中『風』和『水』」的意象」為題,闡述了「有力」的詩學與「無意」的詩學的特點以及兩者的相融之處。
首先,淺見教授以陸機的《文賦》引入「有力」這一詩學概念,接著以李白、杜甫、蘇軾、黃庭堅等詩作中有關「風」、「水」的描寫,指出雖然「力」是無形且無法觸摸的,但文學作品試圖通過「風」、「水」把無形的「力」變得可視。此外,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把「風」、「水」聯繫起來,形成使萬物皆懼的力量,杜甫、韓愈、蘇軾、黃庭堅、楊萬里、惠洪等人的詩作,都在無形之中產生一股強大的力量,使鬼神懼怕。另外,「風」、「水」還表現出如千軍萬馬般的氣勢,突顯了磅礴壯闊、雄渾有力的氣象。淺見教授還發現中國詩歌多以「風」和「水」爲意象,以「火」為意象相對來説比較少,這個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第二部分闡述「無意」的詩學特點,淺見教授以姜夔、蘇洵、蘇軾、黃庭堅、汪藻的文論為例,指出「力」不但只有「暴力」的形式,而且可以是平靜、靜謐的,它超越運動和變化,甚至可以超脫作者創作意圖的限制。通過觀察宋代詩學的譜系,淺見教授認爲佛法論可歸入「無意」的詩學,並表現自在無為的運動與變化。
第三部分探討「有力」詩學與「無意」詩學的共通相融之處。淺見教授認爲「有意」的詩學與「無意」的詩學是並行的,而且在同一位作者身上,兩種詩學觀念是可以並存發展的,「有力」詩學與「無意」詩學並非截然不同的體系,關鍵是需要梳理兩者所交織的脈絡。
總而言之,「風」、「水」兩者皆表現大自然的神秘性,人類對自然有敬畏之心,他們追求與「天」同化,從鍾嶸「動天地、感鬼神」的「感物說」,到劉勰「與天地並生」,再到孟郊「物象由我裁」中的「我」,其實已非現實中的「我」,而是與天同化、超越現實的「我」。
(記錄:本所研究生馮佩兒)

有關淺見洋二教授
1960年生。1983年,東北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專業學士學位取得。1985年,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學專業碩士學位取得。1986年,東北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中國學專業修完博士課程退學。2009年,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文學博士學位取得。
1986年,東北大學文學部助教。1988年,山口大學人文學部講師。1994年,山口大學人文學部副教授。1996年,大阪大學文學部副教授。2009年,大阪大學人文學研究科教授。1990年9月至1991年8月,中國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所訪問學者。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
代表著作有《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中國的詩學認識——從中世到近世》(創文社,2008年)、《有皇帝的文學史——中國文學概論》(大阪大學出版會,2015年)、《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中國宋代文學的場域》(研文出版,2019年)等。
日本宋代文學學會會長、日本中國學會理事、中國社會文化學會評議員、東方學會學術委員等。

承蒙講者淺見洋二教授慨允授權,本場講座已錄影,視頻可於浸大圖書館網站查看: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148

講者淺見洋二教授(左三)與一眾參與講座的學者合照留影。

本次訪問計劃承蒙孔憲紹慈善基金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