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shed on 2025-04-25
The Sino-Humanitas Distinguished Scholar Lecture Series of the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has invited Professor Zhang Xiping, Professor at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and Senior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at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to visit HKBU in early May to give a public lecture: The First to Bridg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iterary Work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Matteo Ricci.
Frontiers in Sino-Humanitas Lecture: The First to Bridg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 Literary Works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Matteo Ricci
Organizer: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HKBU
Date: 7 May 2025, Wednesday
Time: 4:00 - 5:30 pm
Venue: RRS905, 9/F, Sir Run Run Shaw Building,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Speaker: Prof. Zhang Xiping (Professor,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Senior Professor and PhD Supervisor,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Moderator: Prof. Wong Man Kong Timothy (Director, Academy of Chinese, History,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istory,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nguage: Mandarin
With the speaker's consent, the lecture video is now available to watch on the HKBU Library websit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40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張西平教授於2025年5月7日下午蒞臨我校,為校內外師友、同學展開了題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羅明堅的文學創作與文化活動」的精彩講座。是次講座,張西平教授聚焦羅明堅這位長期被低估、甚至被遺忘的歷史人物,希望通過深入探討羅明堅的文化活動、文學創作以及其著作《羅明堅報告:1577-1591》的史學價值,揭示出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和貢獻。
講座伊始,張西平教授從地理大發現與中西文明相遇的歷史背景引入,指出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標誌著全球化的開端,世界逐漸從分散走向整體。1579年7月,歐洲人羅明堅第一個踏上中國國土並在內地長期居住下來,緊隨其後的是利瑪竇。正是從他們開始,中國和歐洲的精神世界才開始真正相逢,並留下了中西初識後的一大批豐富的文化成果。隨後,張西平教授指出,羅明堅1579年7月到達澳門,1588年11月20日從澳門返回歐洲後,這位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1年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開拓者便漸漸消失在歷史的記憶中,而他所開創的事業的繼承者利瑪竇漸漸走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舞台中心。毫無疑問,利瑪竇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碩果累累,歷史應該記住他。但羅明堅在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中處於何等地位呢?史學家們的評說是含糊的。在過往歷史的敘述中,利瑪竇毫無疑問是主角,而羅明堅的事跡要麼被遺忘,要麼被淡寫。基於此,張西平教授希望對羅明堅的文學、文化事業進行一些介紹。
第一部分,張西平教授指出羅明堅的文化活動在眾多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首先,羅明堅的《葡漢辭典》開啓了中歐語言交流之先河,這部辭典開創了用羅馬字母注音漢字之先河,可以說是中文漢語拼音之起源,這也是歷史上第一次開始將歐洲文化的有關內容翻譯成中文。同時,這部辭典也通過翻譯,促成了新的漢語詞彙,是研究明代外來詞的第一手重要文獻。其次,羅明堅繪制了歐洲第一套中國全圖。1993年,意大利國家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編的《羅明堅中國地圖集》,全書共137頁,還有按照原尺寸複製的79頁手稿,包括28幅地圖和37頁文字說明。羅明堅所繪制的這冊《中國地圖集》在西方的中國地圖繪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其不僅是西方繪圖史上第一本關於中國的分省地圖集,也是外國學者首次向西方介紹中國的行政建構、社會狀況之嘗試。張西平教授指出,如果說利瑪竇第一次將世界地圖介紹到中國,推動了東方製圖學的話,那麼,羅明堅則是第一次將東方地圖介紹到歐洲,推動了西方的製圖學。最後,羅明堅也是儒家經典西譯的第一人。羅明堅翻譯《大學》的拉丁文部分譯文在1592年第一次發表,收錄在波賽維諾主編的《圖書選編:有關歷史、學科、救世的學習方法》中。無論是羅明堅的西班牙文《四書》還是拉丁文《四書》的翻譯,其文化與學術價值都十分重要。張西平教授指出羅明堅開啓了中國典籍西譯之先河,也是全球化歷史上中國精神世界首次在歐洲的展現。
第二部分,張西平教授介紹了羅明堅的中國文學創作及相關貢獻。《天主聖教實錄》是羅明堅的第一部漢學著作,它不僅在西學東漸中有著重要地位,在西方漢學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因為它是歐洲人首次用中文表述西方宗教觀念的第一部著作,也為利瑪竇的《天主實義》提供了範式。而在文學教育與故事集的編纂上,羅明堅也有所嘗試。他融合《伊索寓言》(如《城鄉老鼠》)與中國蒙學故事(如《司馬光砸缸》),開創雙向的文化教學模式。這也是歐洲人首次將西方文學以中國古典敘事形式引入,形成跨文化的啟蒙讀本。最後,張西平教授指出羅明堅在中國古典詩歌的寫作上也有傑出的成就與貢獻。1993年,陳綸緒S. J.在德國著名漢學雜誌《華裔學志》41卷上發表了《羅明堅和他的漢語詩》,陳緒倫神父在論文中第一次將羅明堅的34首漢文詩歌翻譯成英文,從而使學術界真正認識到了羅明堅的中文能力,以往文獻中有關羅明堅中文能力不強的謊言也不攻自破。張西平教授指出羅明堅所寫的34首中國古典格律詩是其漢學研究的最高成就,其中有些詩已經開始有了古典詩歌的味道。儘管這些詩歌並不十全十美,但他的創作至少說明他的中文水平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如果將這34首格律詩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視野中加以考察,羅明堅不但接續了佛教禪詩進入中國詩歌寫作的傳統,為中國詩歌提供了一種新的詩歌類型——西學詩,也首次將《伊索寓言》以詩歌的形式介紹到中國,證明其超越語言工具層面的文化浸潤。
第三部分,張西平教授介紹了《羅明堅報告:1577-1591》的內容及史學價值。這份報告的全名為《羅神父1577年11月至1592年在華傳教報告——致耶穌會會長大人克勞迪奧.阿奎維瓦》,時間跨度從1577年11月到1591年,羅明堅在報告中回顧了自己在華傳教的歷程,同時也記述了自己返回歐洲的艱辛經歷以及在馬德里與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的交往過程。這是第一份關於耶穌會在華的傳教報告,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進一步,張西平教授指出這份報告的三大價值意義:第一,這份報告記述了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的最早的歷時進程,是研究中國天主教史極為重要的最基礎性文獻;第二,從西方漢學史視野來看,這份報告是當時歐洲最新的中國研究文獻;第三,在這份報告中,羅明堅的中國觀是積極的,他對中國的評價總體上正面,體現了早期跨文化接觸中的理性與尊重。
講座結尾,張西平教授總結了羅明堅的歷史地位及其在眾多領域的貢獻,從歷史維度來講,羅明堅早於利瑪竇來華,是「西學東漸」的第一人。同時,羅明堅是第一個繪製中國地圖、第一個翻譯儒家經典《四書》的人,因此,他又是明清之際中學西傳的第一人與西方漢學的奠基人。此外,羅明堅堅持用中文出版書籍、用中文寫古典詩歌,從中西文明比較的角度來看,面對一個迥異於歐洲文明的中華文明,羅明堅是16世紀中西兩大文明對話的開拓者與先行者,也象徵全球化初期文明平等對話的可能。
(Recorded by Chen Keyu, research postgraduate of the Institute)
張西平,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漢學》主編。1996年調入北京外國語大學後被授予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9年被授予西班牙「國民成就十字勳章」,2021年被授予「義大利之星指揮官勳章」。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國際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先後承擔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梵蒂岡藏明清天主教文獻整理與研究」「17 —18世紀西方漢學興起研究」等項目。著有《歐洲早期漢學史——中西文化交流與西方漢學的興起》《跟隨利瑪竇來中國:1500—1800年中西文化交流史》等,編有《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系」以及「國際漢學研究書系」等叢書,張西平是《卜彌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與中醫西傳》的中譯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