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飄零:許鞍華電影中的性別音景與詩學想象 (9/2024)

我們十分高興邀請到美國堪薩斯州大學的肖慧教授,本月在香港浸會大學主講一場講座,分享對文學和電影之間跨媒體互動的觀察和心得。

書劍飄零:許鞍華電影中的性別音景與詩學想象

主辦單位:中文、歷史、宗教及哲學學部—中國語言文學系 及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
日期:2024年9月24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5:00至6:30
場地:香港浸會大學善衡校園呂明才中心512室(LMC512)
講者:肖慧教授(美國堪薩斯州大學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教授)
主持:張宏生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
語言:普通話

演講紀要:
本次講座,肖慧教授以「書劍飄零:許鞍華電影中的性別音景與詩學想象」為題,通過分析許鞍華電影中的性別音景在文學與電影之間的跨媒體的互動,説明書劍主題如何在電影中建構、深化與反思。
在講座開首,肖教授先講解中國傳統的書劍意涵。張潮〈幽夢影〉、歐陽修〈寶劍〉、陶潛〈擬古〉等詩篇,以寶劍來塑造俠客形象,正如陳平原在《千古文人俠客夢》中所說,「仗劍出門去」仿佛是俠客的固定形象。至於現代的書劍傳統,「劍」已轉化為反抗壓迫與不公的精神,例如梁啟超在《中國之武士道》提倡以俠義精神來振興中華,魯迅給自己起名「戎馬書生」,可見書劍傳統由古至今的轉化。
肖教授接著分析「書」與「劍」如何在電影中呈現。「書劍」的「書」意指在電影中通過角色吟誦古典詩詞或使用內心獨白、畫外音和旁白,把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再媒體化(re-mediation)。「劍」則指俠客精神和戰鬥精神,或是反抗社會不公和壓迫的道德理想。「劍」不只是殺人的利器,而且是大俠精神乃至文化傳統的表現。在電影中,書劍主題表現為「武戲文拍」及「文戲武拍」。「武戲文拍」是用文學的角度去拍攝武俠電影,來表達電影媒體的文學性、對日常生活的關照、歷史的詩意和人文精神。而「文戲武拍」就是把武俠元素滲透到非武俠影片中,以表達道德理想。
香港電影裏的書劍傳統一般由男性主導,肖教授引用了石琪及葉曼豐的觀點加以論證。石琪認為受中國近現代以來革命鬥爭的影響,六七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充滿戰鬥性。葉曼豐指出武俠片通常延續書劍傳統,塑造出文武雙全的英雄俠客,他們富有陽剛氣質的身體就成為大銀幕上文化民族主義(cultural nationalism)的載體。《書劍恩仇錄》(1987)、《胡越的故事》(1981)及《投奔怒海》(1982)皆有俠義元素。此外,許鞍華還挑戰傳統的感性分配的等級制度,通過電影媒體的再現,建構起女性譜系。肖慧教授以《客途秋恨》(1990)、《阿金》(1996)、《千言萬語》(1999)、《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明月幾時有》(2017)等數部電影來探討女性性別困境、自我放逐的心態、女性譜系(female genealogy)、感性的分配(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等問題。
綜上所述,本次講座,肖慧教授為我們分析了書劍傳統在電影中的書寫和轉化。許鞍華的作品反思和重寫了這一男性主導的傳統,還探討女性的聲音和敘述如何連接日常生活裏的詩意和公共空間的美學政治,實現書劍母題所象征的文學傳統和鬥爭精神在電影裏的再媒體化(re-mediation)。這些相互呼應的聲音構築了女性譜系,改變了傳統感性分配的等級制度,開辟了一個再現的空間(acoustic space of appearance),將被遺忘的記憶帶回被感知的世界,重構我們對歷史的認知和想象。
(記錄:本所研究生馮佩兒)

講者介紹:
肖慧,美國堪薩斯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在2019-2024年間擔任系主任。2024年秋受邀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學。除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數十篇中英文論文外,她出版了英文專著 Family Revolution: Marital Strif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Visual Culture(2014)和 Morning Sun in the Tiny Times: Youth Economy, Crisis, and Reinvention in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2020)。此外,她和朱萍教授合編的論文集 Feminism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於2021年出版。現階段的研究聚焦於現當代文學和電影中的女幹部和性別音景,書名暫定為 The Hen Cackles in the Morning: Gendered Soundscape and Female Leadership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inema

多位本地學者親臨參加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