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圖書館與饒宗頤國學院非常榮幸邀請到邀請馬來西亞南方大學講座教授與資深副校長王潤華教授來港,2014年10月6日在浸大舉行捐贈「周策縱文獻」儀式暨公開講座。
一、捐贈儀式
時間:上午九點四十五分至十時十五分
地點:香港九龍塘聯福道34號區樹洪圖書館
二、公開講座(點擊此處觀看錄影)
講題:《海外新詩抄》:周策縱的「海外五四新詩學」
時間:上午十時四十五分至中午十二時十五分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逸夫行政樓7樓活動室(SWT 7樓)
演講大要:在本講座,馬來西亞南方大學講座教授與資深副校長王教授特別指出周策縱教授編輯的《海外新詩抄》是一部頗受忽略的文學選集,它以作品建構了至今被遺忘的中國新詩歷史:這批海外詩人知識分子,延續中國五四新詩的精神,以及中國四十年代的新詩傳統,這種在五、六十代海外的詩歌藝術,王教授稱爲「海外五四新詩學」。但是經過五十年代,這批定居在海外的尤其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永遠自我放逐,變成美國華人,他們詩歌在多元文化、邊緣的情景中的流變、轉型,最後自己成長成另一種新的詩學,這種海外詩學,或更準確地說是「白馬社詩學」,它與五、六十年代代的海外五四新詩學不同,與大陸、臺灣與今日的香港新詩也不一樣。1949年前後很多詩人從大陸到了臺灣,如覃子豪、鍾鼎文、紀弦,他們已成爲臺灣新詩不可分割的詩歌傳統。黃崖、姚拓及很多當年與友聯文化事業有關的詩人變成新馬的文學作家。也有很多知識分子詩人到了香港,像徐訏、徐速、夏候無忌、林以亮,在五六十年代的他門屬於「海外五四新詩學」,後來落地生根,在文學身分證上,又歸化為香港本土作家了。
艾山、李經、周策縱的六十年詩歌最超越,他們的文字藝術可説是現代詩的登峰造極,同時又超越狹窄的中國的感時憂國的精神,敢于探索世界文明的空虛與病源,成爲世界性的現代詩。夏志清在〈中國現代文學感時憂國的精神〉一文中說:「英、美、法、德和部分蘇聯作家,把國家的病態,擬為現代世界的病態;而中國的作家,則視中的困境為獨特的現象」。 所以中國作家,從不敢逾越中國的範疇,從不進入現代文學的主流。其實唐德剛、周策縱、黃伯飛、李經、心笛、西艾、黃克孫、楊繼光等人的詩歌,不但繼承五四的傳統,也超越了五四傳統,他們以中文嘗試書寫的世界詩學。
此外,王教授也重點介紹了周策縱教授編的生平事跡,周先生是國際著名的紅學家和歷史學家,更是研究中國五四運動的權威。周先生精研古文字、歷史、古典詩詞等,與饒宗頤、柳存仁先生並稱海外漢學三老。除此之外,周先生在書法、繪畫、篆刻、對聯、集句、回文、新詩及舊體詩詞等造詣極高,飲譽海內外文化界。王教授的演講讓我們再一次重新認識周先生的學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