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Daily Routine: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i Diaries and Self-cultivation Consciousness from Antiquity to Modernity (2/2025, Video & Summary)

The Institute is honoured to invite Professor Lu Yin from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to visit HKBU and deliver a public lecture on 7 February. Please find details as follows:

A Daily Routine: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erati Diaries and Self-cultivation Consciousness from Antiquity to Modernity

Organizer: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Date: 7 February 2025, Friday
Time: 4:00-5:30pm
Venue: Dr. Wu Yee Sun Lecture Theatre (WLB 109), Lam Woo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re, Shaw Campu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Speaker: Professor Lu Yi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eking University
Moderator: Professor Zhang Hongsheng, Director of Mr. Simon Suen and Mrs. Mary Suen Sino-Humanitas Institute,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anguage: Mandarin

About the speaker:
陸胤,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長聘副教授、博雅青年學者、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近世中國文學及相關學術思想史研究,先後出版《政教存續與文教轉型——近代學術史上的張之洞學人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變風變雅:清季民初的詩文、學術與政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國文的創生:清季文學教育與知識衍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等專書,並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發表論文多篇。2020年獲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青年成果獎,2022年獲首都勞動獎章,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With authorization from the speaker, video of the talk is made available on the HKBU Library website: https://hkbutube.lib.hkbu.edu.hk/inner.php?id=BTS-101216

Summary:
本次講座,陸胤教授以「格式化日常:文人日記與修身意識的古今衍變」為題,分四部分向我們講述了日記如何作為一種道德修養的方式。近年由於文獻的發掘以及資料庫的輔助,學者們得以從事更多日記的整理及研究工作。陸教授先以行事日記、行旅日記、辦差日記、讀書日記、修身日記向我們簡介了日記的文類、體式和特點。文人日記不但有預設的讀者,還以限制視角和固定的格式來記錄。在內容和效用方面,文人常常以日記來記錄讀書、窮理、靜坐、治念等存養工夫,甚至把隱私公開從而互相監督。此外,他們對過往所記內容的「回勘」也可視為修身的方式。南宋中後期到近現代,常有在預先制定好的分類格式中塡寫日記的現象,這些格式可統稱為「日記格」。「日記格」所預設的分欄及評價標準的變化,反映了文人修身意識的古今衍變。
講座第一部分,陸教授從「空眼簿」到「功過格」來講述「日記格」從宋代到明代的淵源和轉變。明道書院「諸生德業修否,置簿書之」,程氏家塾把日記教學格式化,從預定標準(前文日程)到 事後考察(空眼簿),可見敎學日記與書院簿記制度的完善。後來,日記格與功過格合流,高攀龍《日鑑篇》和劉宗周「日記法」從敬、怠、義、欲四方面,記錄在一天的不同時段的自我檢討。此外,為了簡便快捷,日記省過還以符號來記錄。日記格按「一般記事」、「時段分劃」、「功過的屬性」、「功過的對象」、「功過的預算與覈算」分為五類。日記格重在修身,文人時時自我警惕以維持道德的緊張感。
講座第二部分,陸教授以姚椿、曾國藩、王友光、李鴻裔、嚴修等人的日記,還有律學館和龍門書院日記為例,介紹道咸以降日記格的特點,同時強調不能過分估計「格式化日記」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其原因為:(一)格式化日記難以維持,塡寫固定格式的日記僅佔文人畢生日記的一小部分;(二)文人採用「日記格」者,於今見日記稿本總數中只佔少數;(三)近世有影響的日記,如《三魚堂日記》和《倭文端公日記》等,多在作者身故後重編,這些摘編本打亂了原文的時序和格式,改變了原有「日記格」的面目。
講座第三部分,圍繞着明治日本「市販日記賬」 導入中國的過程展開。商務印書館在1904年推出《光緖三十年日用必攜袖珍日記》,此後接連推出多種預印日記冊,如《官商通用日記》、《學堂日記》、《袖珍日記》等。在個人日記方面,陸教授以趙元任早年填寫的市販日記冊、張元濟《館務日記》、顧頡剛自定日記格式為例,總結出新式「市販日記賬」的特點:(一)每年更新,每日預設不同內容;(二)欄目設置注重工作效率與經濟收支;(三)以「官商」、「國民」、「女子」、「學者」等特定羣體為對象,注重不同職業的行事特點並突出其專業性;(四)附錄包含郵政、電報、交通、法令等項目,大大提升了近代國民的自律。
講座第四部分為餘論,通過比對古典「日記版」與現代「日記賬」的起源及宗旨,陸教授指出古典理學的日記旨在塑造「聖人」,現代「日記賬」卻蘄向理性的「經濟人」。現代「日記賬」把每天重複的木刻版變為每天翻新、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年度出版物。古代日記是士大夫小圈子的身心互質,現代「日記賬」則著眼於國民生活的自律。最後,陸教授以惲代英「以日記會友」和政治領袖利用日記帳自律爲例,説明理學自省精神在現代中國的延續。
(Recorded by Fung Pui Yi, postgraduate of the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