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中國詩學的變化及其意義 (9/4/2025)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很高興邀請到日本漢學家內山精也教授,於四月初親臨浸大,為本所全新的「中國人文新知講座」系列活動主講第一場公開講座,分享其對中國詩學的洞見和心得。歡迎各界人士報名參加。

中國人文新知講座:13世紀中國詩學的變化及其意義
主辦單位: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
日期: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時間:下午4時至5時半
場地: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林護國際會議中心伍宜孫博士演講廳(WLB109)
講者:內山精也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學教育與綜合科學學術院教授)
主持:張宏生教授(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
語言:普通話

報名連結:https://forms.office.com/r/uA6pDC3T63

演講提要:  
中國的十三世紀,從國家層面來說,是自因由金宋而南北分裂的時代,轉向元朝大一統時代的急劇變動的時代。在文學方面,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從大的方面來說,是文言轉向白話這樣一個言語、文體的轉換;而從小的方面看,這一變化則是詩人階層的通俗化。前者引起戲劇、小說等說唱類文學的興隆,後者則歷史性地讓一直由士大夫擔當的傳統,開始向市民階層開放。這些新現象,隨著不斷向元明清及其時代推進,更加清楚地顯現巨大的變化,而這一變化的種子播種於13世紀。 本次演講將以詩學為中心,動態地把握十三世紀究竟產生了怎樣的變化,同時思考十三世紀對於中國近世文學的意義。

講者簡介:
內山精也(UCHIYAMA Seiya),1961年1月出生於日本新潟柏崎。文學博士。曾任横濱市立大學國際文化學部副教授,現為早稻田大學教育與綜合科學學術院教授。曾主編宋代詩文研究會會刊《橄欖》(共二十期),目前主編《江湖派研究》(已刊出四期)。論著有《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8月)、《蘇軾詩研究――宋代士大夫詩人之構造》(研文出版,日文,2010年10月)、《南宋江湖的詩人們――中國近世文學之黎明》(主编,勉誠出版,日文,2015年3月)、《廟堂與江湖――宋代詩學的空間》(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宋詩惑問――宋詩能否表現近世》(研文出版,日文,2018年5月)等。

查詢:shi@hkbu.edu.hk、3411 2562

點擊了解其他「中國人文新知講座」:
– 侯體健教授:祠祿制度與南宋行旅文學https://shi.hkbu.edu.hk/zh/%e7%a5%a0%e7%a5%bf%e5%88%b6%e5%ba%a6/
– 葉子博士:「文化魔鬼」和被遺忘的形狀——也談當代小說的敘述範式與意義抹去https://shi.hkbu.edu.hk/zh/%e7%95%b6%e4%bb%a3%e5%b0%8f%e8%aa%aa/
– 大平幸代教授:劉宋時期佛教故事與南北對峙的戰爭記憶——兼論日藏《觀世音應驗記》的文獻價值,綠川英樹教授:日本五山僧如何解讀山谷詩:詳情稍後公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