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行山雅詠》新書發佈會 (2/2023)

《香江行山雅詠》今年一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收錄了張隆溪教授、張宏生教授與張健教授在行山過程中創作的古詩詞,其獨特性不僅在於由三位國內外知名學者教授親筆創作,更與近年流行的地景文學(或曰地方志)不無關係。由現代行山活動而啟發的古典詩詞創作,幾乎是前所未見的一冊合集。

二月十四日,由中華書局主辦、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與香港藝術發展局協辦的《香江行山雅詠》新書發佈會在中環集古齋舉行。香港城市大學榮休校長張信剛教授,知名學者鄭培凱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講座教授張隆溪教授,香港浸會大學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所長張宏生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系主任張健教授,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牛津大學哈里斯•曼徹斯特學院基石院士王強先生,聯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先生,聯合出版集團前副董事長兼總裁陳萬雄博士,中華書局總經理、總編輯侯明女士以及一眾嘉賓出席活動。

活動正式開始前,著名古琴家、現任廣東古琴研究會理事、廣東嶺南古琴研究所所長梁基永博士為來賓演奏了兩首古琴曲目《關山月》與《洞庭秋思》,一山一水,琴聲悠揚,令聽眾如同置身古典詩詞所描繪的美景之中。

聯合出版集團董事長傅偉中代表聯合出版集團及中華書局為新書發佈會致歡迎辭,認為本書作者用詩歌寫出了「人人眼中皆有,個個心中皆無」的感受和體驗。

作為本書的作序人,張信剛教授形容本書為「unique中的unique」,因為本書是中國文學史上首次出現幾位相知的張姓文學家,以相似題材和不同筆法創作既媲美唐宋名篇,又具有時代特質的文學佳作。他稱春天是行山天,也是讀書天,希望本書能鼓勵大家多多行山,多多進行博雅教育。

鄭培凱教授也曾是行山團的一員,特為本書題寫了書名。他回憶起行山時見過的山海交錯的香港,感歎起世上少有這樣離開市區半小時就能看到的絕美風光的城市,冀望本書不只激起大家行山的興趣,更引發文學創作的興趣。

張隆溪教授認為,香港被部分人指為「文化沙漠」,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缺少了詩詞歌賦中的詩。雖然不少學校都設有古體詩課程,也有不少古體詩愛好者,但成書較少。另外,外地人對香港的印象多為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不知郊野公園構成了四分之三的香港。他希望本書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出更多的古體詩詞創作及出版,補白香港的古詩詞空缺,完善香港的國際印象。

本書作者之一張宏生教授認為,山水詩并不容易寫,要寫出有個性的山水詩,對詩人是一種挑戰,而本書中的詩對香港的山水是有個性化體驗的。另外,他指出本書體現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詩學觀中的「詩可以群」,因為行山唱酬形成了雅集的共同體,通過彼此的唱和,把古代的傳統,現代的意識和感受,一起融入了對香港山水的表現之中。

本書作者之一張健教授稱本書兼具風景與場景、詩情與畫意,本書採用的古詩詞的題材固然與他們的專業背景有關,同時也是一種新嘗試,即嘗試回答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的老問題:古典的形式是否還能表現當代人的生活與感受?本書並非孤獨的、孤立的,因本地實際上有很多朋友愛好行山和古詩創作,有着共同的傳統文化根基。

王強先生作為本書出版幕後重要的推動者,動情分享了他心目中本書的出版價值。他認為本書不只是單純的文人雅詠,更是一本guide book(指南手冊),指引大眾發現香港在日常性背後的非日常性,發現香港作為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之外的層面。他聯繫到法國作家皮埃爾·阿多的《伊西斯的面紗》,認為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不應是征服,而應是等待自然女神取下面紗。在行山與觀景的過程中,詩人們重拾兒童時代般的驚詫,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生存狀態,激活了sensibility(敏感性)與創造性,這是本書的哲學意義。

古典詩詞與音樂之關係密不可分,從韻律、句式、對仗等各種形式都構成了詩詞朗誦的節奏,最後,張隆溪教授、張健教授、張宏生教授與王強教授朗誦了本書中的數首詩歌,將紙上的文本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給來賓。

香港地景地貌持續變遷,但文字記錄了彼時風景面貌。此外,本書更注入了學者作家眼中的香港風景與情思,可謂是意義非凡。本書的出版凝聚了一種深沉的責任,那便是以「文化傳承」為目標,讓中國傳統文化與文學薪火相傳。

《香江行山雅詠》詳細介紹:https://www.chunghwabook.com.hk/book/detail/id/1378029545429738097

文字節選自香港中華書局微信公眾號
相片出處:香港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