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歷史可以數字化?——古代中國的銅鐘與其它銅器 (2/2024)

數字人文學是當今全球人文學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學術熱點之一。對中國人文學而言,數字技術和工具既能快速搜索、統計文獻材料,也能很好地呈現文獻和結果,是新時代學術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隨著數字人文進入人工智能時代,人文研究也將迎來更多的可能性與機遇。

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自成立以來,致力於提升中國人文學的創新研究,創造前沿研究成果。2023-2024學年本所舉辦「數字中國人文學」講座系列,邀請幾位專家學者分享有關數字中國人文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具和心得,面向所有學者、研究人員、學生和感興趣人士。本講座為系列第三場。

主辦單位:浸大孫少文伉儷人文中國研究所
日期:2024年2月1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4:30至6: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逸夫行政樓7樓702室(SWT702) 及 Zoom
講題:甚麼歷史可以數字化?——古代中國的銅鐘與其它銅器
講者:李建深博士(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演講語言:普通話

講者簡介
李建深,於2015年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藝術與考古學博士學位。現在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過往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翻譯系學士、東亞研究系哲學碩士學位。他專攻古代世界大規模生產的歷史,並嘗試結合現代科技研究古代的工業藝術品。現時他埋首於古代中國藝術史的書和文章的寫作,即將有關於戰國時期銅鏡生產的專書出版,過往文章散見於 T’oung Pao, Archives of Asian Art, Early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y,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等期刊。

講者李建深博士(右五)與本所同仁合照。

講座大要:
數字人文學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和重要方向,本所舉辦「數字中國人文學」 系列第三場講座,邀請浸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建深博士分享研究成果及心得。李博士以「甚麼歷史可以數字化?古代中國的銅鐘與其它銅器」為題,先解釋數字人文的概念以及如何將之融合到文學及歷史的研究之中。接著,在藝術與考古的主題探討中,李博士提出兩個問題:「從公元前1100年的銅鐘上能否獲得十二平均音」以及「公元前500年銅鐘的設計與製造」,繼而針對這兩個題目作深入的案例分析。李博士將銅鐘的研究數字化,把藝術、音樂與考古研究結合起來,嘗試從鐃、鈕鐘、編鐘、銑間等樂器發出的音高及振動頻率,得出十二平均音。此外,對於青銅器的製造過程及方法,李博士也作了詳細的介紹,在出土文物的考古研究中,三角網(mesh)、雲點(point cloud)這些3D技術,對研究青銅器的複製與生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數字研究對人工智能AI、監測氣候變化、研究文學歷史,甚至預測未來,有著豐富的創造力,我們要善用數據,為人文研究開拓新方向。
(記錄:本所研究生 馮佩兒)